Android Bitmap 知識點梳理
1. 區別decodeResource()和decodeFile()
這里的區別不是指方法名和參數的區別,而是對于解碼后圖片尺寸在處理上的區別:
decodeFile()用于讀取SD卡上的圖,得到的是圖片的原始尺寸
decodeResource()用于讀取Res、Raw等資源,得到的是圖片的原始尺寸 * 縮放系數
可以看的出來,decodeResource()比decodeFile()多了一個縮放系數,縮放系數的計算依賴于屏幕密度,當然這個參數也是可以調整的:
通過BitmapFactory.Options的這幾個參數可以調整縮放系數
public class BitmapFactory {
public static class Options {
public boolean inScaled; // 默認true
public int inDensity; // 無dpi的文件夾下默認160
public int inTargetDensity; // 取決具體屏幕
}
}
我們分具體情況來看,現在有一張720×720的圖片:
inScaled屬性
如果inScaled設置為false,則不進行縮放,解碼后圖片大小為720×720; 否則請往下看。
如果inScaled設置為true或者不設置,則根據inDensity和inTargetDensity計算縮放系數。
默認情況
把這張圖片放到drawable目錄下, 默認:
以720p的紅米3為例子,縮放系數 = inTargetDensity(具體320 / inDensity(默認160)= 2 = density,解碼后圖片大小為1440×1440。
以1080p的MX4為例子,縮放系數 = inTargetDensity(具體480 / inDensity(默認160)= 3 = density, 解碼后圖片大小為2160×2160。
*dpi文件夾的影響
把圖片放到drawable或者raw這樣不帶dpi的文件夾,會按照上面的算法計算。
如果放到xhdpi會怎樣呢? 在MX4上,放到xhdpi,解碼后圖片大小為1080 x 1080。
因為放到有dpi的文件夾,會影響到inDensity的默認值,放到xhdpi為160 x 2 = 320; 所以縮放系數 = 480(屏幕) / 320 (xhdpi) = 1.5; 所以得到的圖片大小為1080 x 1080。
手動設置縮放系數
如果你不想依賴于這個系統本身的density,你可以手動設置inDensity和inTargetDensity來控制縮放系數:
BitmapFactory.Options options = new BitmapFactory.Options();
options.inJustDecodeBounds = false;
options.inSampleSize = 1;
options.inDensity = 160;
options.inTargetDensity = 160;
bitmap = BitmapFactory.decodeResource(getResources(),
R.drawable.origin, options);
// MX4上,雖然density = 3
// 但是通過設置inTargetDensity / inDensity = 160 / 160 = 1
// 解碼后圖片大小為720x720
System.out.println("w:" + bitmap.getWidth()
+ ", h:" + bitmap.get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