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那年,剛過完21歲生日,我就按部就班的工作去了。其間,最最困擾我的問題就是,我成熟么?社會、公司、家人、女朋友無不迫切希望我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在事業上發光發熱。為了不辜負,為了塑造自我完美形象,我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努力去變得成熟。
現在看來,我不過是做了一件事情:穿成熟的衣服。基本上,工作后,大學的衣服都不穿了。不再購買美邦、森馬一類衣服,取而代之,喜歡去萬達廣場的ZARA、優衣庫買一些沉穩莊重大氣的衣服(可能對于不少人,這顯然不是所謂成熟的衣服),身上一般不超過四個顏色。而我昔日也照著鏡子暗喜:這小伙真他媽帥。
但不可置否的是,我還是一個活得太用力的年輕人,有些非此即彼的“完美主義”情結,甚至常常情緒化。披著成人的外衣,心靈還停留在童年,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吧。
這兩天看了《少有人走的路》,題圖就是盜了書的封面。
如我一般90左右的同學,都自嘲說是最悲催的年代,什么好事沒趕上,什么趨勢又錯過了。幾位同齡人坐到一塊,也總喜歡調侃說:“要是早幾年買一套房……“(正如”夏洛特煩惱”里大塊頭買房賣房租房的段子)所幸的是,我們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大爆發,信息,且不管信息質量與力量如何,總之,我們接收的信息遠超過其他年代的青年人所能獲取的。我個人拙見:不懂得利用互聯網的人,勢必是寡歡的。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里提到:我們判斷的質量決定我們生活的質量。類推一下,我們獲取資源的能力決定我們的幸福程度。
資源,不要只世俗的認為是社會關系,金錢,權利等等。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就是,人本身才是自己能把我和利用的最大資源。作者M·斯科特·派克認為:不要成為自我處境的犧牲者,記住,你是唯一可以思考并作出判斷的人,你的意識決定了你的生活。
而意識這個形而上的東西,首先必須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前行,而其第一步就是自我認知。
書里提到心靈成長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也是初始階段,其是“混亂的,反社會的“,這一階段是心靈缺失的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人是完全沒有原則的。
第二階段,其是“形式的,制度化的”,這一階段,人們依賴于一定的制度來統治他們。
第三階段,將其定義為“懷疑的,個人主義的“,這一階段,他們深深的涉足于社會,貼近于生活,使個人與生活恰當的融合。
第四階段,“神秘的,普適性的”階段,神秘主義者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能夠洞察到事物表面之下的某種聯系。
對于第三階段的描述,我是十分認可的。個人主義不再是狹隘的自私自利,偷奸耍滑。而是在自身心智成熟上不做刻板限制,利己方可利人,幫助他人心智成熟發展,也倒推自我成長;愛己后愛人,對他人心存善念和寬恕,也是自我愛的能力的成長。這些話說的可能有些假大空,但試問:我們天天看的時政新聞,如前一段時間讓世人所痛心的敘利亞3歲男童之死,這個被稱為世上最悲傷的照片,對你的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么,如果你對自己的孩子更加耐心照顧與陪伴了,如果你感恩于身處太平倍感幸哉,如果你產生了一絲痛心惋惜之情,那都還算是好的。不過這些感受也不過是自我滿足的一個過程,你的悲憫之心你的感恩之心你的是非之心,說到根本,無非也是維護了自我的羞恥心。所以我們可以是個人主義的,因為我們必須愛自己,不僅是身軀,更是靈魂。這與鬼腳七的“做自己”類似。
夜深了,愛自己,先睡了,哈哈。
補一句話,奧斯卡·王爾德說的,每一個圣人都有過去,每一個惡人都有未來。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