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想了解知識管理的朋友以及同我一樣的入門者。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圍繞我們的信息數量和種類都在不斷地擴大。舉個小例子,據統計,在2011年新出版的中文簡體書就有20萬冊。我很愛學習很喜歡看書,假如,一年可以閱讀100本(實際上能看一半,我就對自己很滿意了),那么從今年開始到一百年后,也只能讀完公元2011年新出版的中文簡體書的二十分之一。(數據來源,微信公眾號“個人知識管理”《半小時顛覆你的學習觀》)
某一天,我突發奇想地問自己,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技能?它們各自又處在什么層次?進而思考,面對越來越多的信息我該怎么辦?怎樣區分?接收什么?怎樣接收?大腦里已經存在的各種信息,它們真的是有用的嗎?
講真,這個過程不好受也很尷尬,因為審視后我發現自己似乎只會專業上的技能,其他方面的知識儲備幾乎為零,而且專業技能水平還不怎么高,只得承認現在的自己是“無能”的。
就好像自己的頭腦是一個荒廢的菜園,沒有規劃,沒有管理。更沮喪的是,自己竟然沒有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個菜園!
狠狠地鄙視自己一番后,痛定思痛,我決定對自己頭腦里的“菜園”進行打理。
怎么打理呢?起碼得知道這屬于哪個領域吧。據推測,這應該屬于管理類,那就可能是“知識管理”,具體一點,既然是自己的事情,那就可能是“個人知識管理”,百度一下,果然是。
問題的范疇確定了。不過接下來又有新的問題出現,記得以前接觸過一個詞,叫“知識體系”,知識、管理、體系,這三個詞的不同組合讓我很疑惑,分不清它們的不同組合的內涵,甚至模糊的概念都沒有。
幸好,在10月19日的知乎,笑來學長辦了一場題為“一小時建立終生受用的閱讀操作系統”的Live(場面很宏大,120915人同時在線)。解決了我的很多問題,前面的疑問是之一。
在Live中,笑來學長講到一點:“在任何一個領域學習都是一樣的:在最基礎的層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你看不懂的概念”,“一個粗暴定義且不完整的概念,很可能會造成殘疾的世界觀”。
為了讓自己的理解不跑偏,百度了以下幾個詞的定義(不盡準確,還請指正):信息、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知識體系、知識管理體系。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
在信息學中把信息這樣分類(不完全列舉):
1、按作用,可分為有用信息、無用信息和干擾信息;
2、按應用部門可分為工業信息、農業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經濟信息、市場信息等;
3、按內容分為消息、資料和知識;
4、按價值分為有用信息、無害信息、有害信息;
5、按攜帶信息的信號的性質分為連續信息、離散信息和半連續信息。
哲學中對知識的研究叫“認識論”,知識可以看成構成人類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識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斷真偽要以邏輯,而非立場。(來自百度百科)
知識的定義在認識論中仍然是一個爭論不止的問題,所以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不過我們仍可借用來自柏拉圖的經典定義進行理解和判斷: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被人們所相信的。
或許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便于理解和貼近日常的概念:
知識是通過學習、實踐或探索所獲得的認識、判斷或技能。
管理
是指管理主體組織并利用其各個要素(人、財、物信息和時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該組織目標的過程。
知識管理
對知識、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的應用進行規劃和管理的活動。
知識體系
根據目標選擇符合需要的不同性質,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知識并以一定方式組織起來的一個整體。(自己寫的,歡迎補充和拍磚)
知識管理體系:大家自行腦補吧,不敢誤人子弟(-)
思想的高度決定思考和做事的高度。要想把知識管理好,從開始的頂層設計就要最大程度的合理化,如此,才可以安心地在一個模型里發展壯大。
如何做到?我認為方法之一就是在認識上盡可能全面了解它的作用以及可以考慮的角度。就像領導發言“思想要高度重視”(事業單位可能更明顯),雖然領導的講話不見得都正確,但這句話是沒錯的。絕大部分人在絕大部分情況,思想的重視總是把事情做到優秀的充分條件。因此,在這里,想要真正管理好自己的知識,不妨先從認識論著手,了解其重要性和作用,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管理好知識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幾個積極方面:
1、更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方面。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力的邊界。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做好某件事,但實際上這種“錯覺”卻把自己引向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某處,并常常讓人很尷尬。比如,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可以寫明白,最多一個周就能寫完,結果到目前為止,我發現在知識管理方面,自己可能只是學前班的水平,根本不可能寫得明白,時間的花費,則是預計的三倍。
忘記在哪里看過一句話,意思(大概)是沒有邊界的能力是不能稱之為能力的。是的,任何判斷都需要有前提條件,條件即是邊界。管理知識的過程,是尋找自我能力邊界的過程,也是我們探索、了解自己的過程。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使做不了智者,至少可以讓自己變成一個明白人。
2、形成適應個人發展的知識體系。如果把知識體系比作摩天大樓,我們學習知識就像是在準備鋼筋、水泥等原材料和必要基建設備過程,管理知識就是建造的過程。知識管理,在我看來不是目的,而是把分散的知識點進化成為知識體系的一種活動和手段,而它們的終極目標是為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方向和支撐的。
3、更好地區分和消化知識。像前面提到的信息分類,按信息的價值,分為有用信息、無害信息、有害信息。按照知識對自己的價值,也可以這樣分。我們在接受一個自己原來并不了解的知識時,要持謹慎和批判的態度。個人認為至少要經過相信、質疑、再相信的一個完整的循環,關系重大的,不妨多循環幾次,在確認無誤后才能納入自己的頭腦中,而經過整理的系統的知識,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更不容易出錯。
還是用“蓋樓”來類比,我們在操作過程中,必須要考慮把材料放在哪里更合適,更能發揮它的價值。如果是可有可無的,不妨用來做裝飾(如陳述性知識),如果是不合格品(錯誤的認知、錯誤的邏輯等)那就堅決舍棄。
4、讓自己的表達更系統,更值得信賴。這兩個方面看上去好像和知識管理不怎么搭邊,但是有內在聯系的,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知識管理的結果。一個人的表現是他內心世界的外在流露,所以從根本上講,要做到系統的表達,頭腦里必須要具備更系統的知識。要讓我們值得他人信賴,就要讓我們表現得值得信賴,尤其是在工作上,體系化的知識更有利于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也可以更系統地解決問題。從邏輯上講,一個人有把自己頭腦理順的能力,也就更有可能擁有更強的辦好大部分事的能力,因為這種能力可以正遷移到很多場景;而在相反的情況下,這種可能性會大大降低。當然,影響辦事能力的因素還有很多,但我認為都不是重點,這里不作討論。
5、更自如地運用。我們必須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十分優秀的程度(該領域的前20%)。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目標和發展方向,有所側重地對知識進行管理和學習,為自己的能力劃一條“邊界”,并專注于能力之內的事情。
面對那些可能會被用到,又處于能力邊界之外的能力,怎么辦?我的答案是:求助牛人。例如,各個行業的大牛以及得到app里的專欄作者,他們之間的交流肯定比我們這些普通人和他們之間的交流更順暢,也更有內容。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什么都做,等于什么都做不好,不如有所側重,花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在某一領域或行業達到或接近大牛的水平。
“向牛人求助”看似比較容易,但操作起來會不會難度太大?可能是這樣。這種問題的解決辦法有很多,我喜歡的一種是,把自己變成擅長領域的牛人,人以類聚,你什么樣子,你周圍的人就大概是個什么樣子。因而,如果你是牛人,那你周圍也會聚集很多牛人。強強的合理聯合會產生1+1>2的效果,自身的優勢也會被放大。
6、為個人成長提供足夠的支持。我們都有自己或大或小、或近或遠的目標,達成目標需要我們具備一些素質和能力。此時的持續成長,是為未來目標的實現做準備,而知識管理是成長是其中的一部分。
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是這樣說的: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
學習具體的技能,是一種學習。學習知識管理,也是一種學習。它很少產生新的知識,但卻能讓已有的知識得到極大的發揮,“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看似原地踏步,其實是在積蓄能量。前一種學習前期很快,后期越來越慢;后一種學習先慢后快,屬于復利,后期的發展不可限量。
結束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長,我們永遠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