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讀書筆記與心得之三

《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

《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這本書我從張德芬空間收獲而來,也譯作《情緒控制力》,作者樸用喆是韓國一位精神科醫生。這本書簡單易讀,可操作性很強,對于改變情緒習慣有很大的裨益。

本書共五章。前三章說明情緒習慣是如何影響人心、以何種面貌出現,以及對人限關系造成的影響。最后兩章則具體說明改變負面情緒習慣的實際方法,以及延續下面情緒習慣的好作法。在我關于此書的讀書筆記與心得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中,已經分別介紹了情緒習慣的影響力和情緒習慣的運作方式,下面這一個部分,重點講述情緒習慣對人際關系造成的影響,這就是第三章,為什么總是反復遇見相同類型的人?

這一章不同于前面的兩章的心理生理學的理論基礎和講解說明,這一章更多從具體案例出發,先講述了人際關系也會習慣性、三種扭曲的親密關系以及如何脫離的方法;其次講明“自己”如何用“投射”傷害關系;第三方面講告別習慣卻傷害你的人以及如何面對生臨死別的情緒傷痛。

“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

每個人和他人締結關系的原因都不相同,大多數人都在尋找意氣相投的人,而且標準人人不同。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熟悉的人。人際關系充分表現出強烈的個人喜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交友風格,而這種特性不容易改變,人際關系的模式也會成為一種習慣。覺得和對方合得來是因為熟悉,熟悉則是因為人際關系中習慣和那樣的人相處,因此會在不知不覺中根據習慣化的標準結交朋友(或找尋另一半)。但是,正如我們前面反復提到過的,習慣通常存有陷阱

作者講到這里,列舉了三個病例,其中第一位女主總覺得身邊的人不了解她,每當結交一位朋友,彼此關系越來越近,她會對對方產生許多期許,但是當對方不符合期待,她就會感到受傷和難過,并一而再,再而三重復這種模式;第二位女主則總是有遇到“壞男人”的感情習慣,并且老被劈腿,雖然她覺得是自己運氣不好才常遇到同一類人。但被那樣的人吸引、選擇那種男生的人,正是她自己,是她去找尋了符合自己感覺習慣的人;第三位則常常擔心被拋棄,也確實總遇到離她而去的情況。她自己小時候遭遇到過母親被父親拋棄的傷痛,之后發生過好幾次摯友和男友離開的她的情況。于是她就不斷地重復這種人際關系模式。這樣的故事我們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聽說過,但我們并不了解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作者運用這三個例子除了告訴我們人際關系模式同樣具有習慣性的特點,更深入地引出下面要講的扭曲的人際關系慣性。

人類光是滿足生理需求是無法生存的,還需要有親密感,這種需要叫做“親密需求”。人天生就有親密需求,而想要滿足這份需求的欲望,成為建立人際關系的主要動力,只是每個人采取的方法不盡相同。在幼年無法充分取得“親密感”的人,對于親密感的取得方式會產生扭曲,人際關系也會反復出現問題。

這里作者介紹了三種不同情況下產生的人際關系慣性:一,親密感渴求型:一有機會就會撲向對方,確認再確認,同時不斷要求對方表現出關懷和愛意,從來不懂得從容不迫地獲得并享受親密感。其行為包括過度渴求對方關注;擔心被拋棄;無條件盲從對方;沒有定見,愿意成為對方附屬品。二,親密感放棄型:這種類型的人了解自己的親密需求,想要認識別人、與人交往,也希望參加聚會,卻裹足不前。也就是所謂的“社交恐懼癥”,極度缺乏安全感,處在眾人當中會緊張,也不敢與人有視線上的交集。有些情況下更突然表現在找尋另一半的交往需求中的止步不前。他們內心有強烈的欲望,希望親近別人,只不過最后選擇放棄。親密感放棄型的另一種表現形態,就是一旦察覺彼此關系變得親密,就會心生畏懼而逃離。這樣的人雖然強烈希望獲得親密感,卻會在即將如愿時選擇放棄。這種人所形成的人際關系慣性有:認為無論到哪里都無法融入群體;認為自己與眾不同;經常出現疏離感;覺得別人如果真正了解自己,就會離開自己;自認為有很多缺陷。三,親密感拒絕型:這種類型的人否認內心有親密需求,甚至認為親密感會妨礙自己的成功。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成長過程中,親密感無法獲得滿足,導致出現這種“親密感無感癥”。如果說親密感放棄型是消極被動的放棄自身需求,那么親密感拒絕型就是積極主動的否定并排斥親密需求。這一種人際關系慣性有:經常懷疑對方的意圖,不相信人;對于別人的想法毫不在意;公事公辦,只專注與工作有關的事;出現所謂的王子公主病,不體諒他人,給人自私的感覺。以上三種帶有扭曲心態的類型,會衍生出不同的人際關系慣性,而大腦也會想盡辦法維持這種習慣。其實大家不難發現,前面作者舉出的三個例子都屬于這些扭曲的親密關系類型。

想要脫離對自己造成阻礙并帶來傷害的習慣,唯一的方法就是培養新的習慣。我們要先了解本身所擁有的人際關系慣性。請環顧身邊的人,想想看,他們是怎樣的人?愿意為你付出的人有多少?經常命令你,要求你的人照著他們意思做的人多不多?有過傷害折磨你的人嗎?接著回溯過去:你小時候認為重要的人是什么樣的人?你的朋友、同事、伴侶等多關具備了哪些特質?你發現什么共同點了嗎?請想想對你來說印象深刻的人有哪些共同之處,也試著回想年幼時和父母或撫養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當時感受到的情緒。檢視當時是否重復出現某種人際關系慣性,同時和現在的人際關系模式做比較。檢視之下,了解自己有否反復出現的習慣,其原因有無一致性,或者如果有發現因為害怕受傷而無法敞開心房。那么,這時就應該,全面更新人際關系慣性。

要脫離親密感渴求型,那些經常習慣性假設別人會離棄自己的人,應該找出與事實相反的證據,以客觀角度找出自己錯誤的觀念,是否不是別人遠離你,而是你讓別人遠離你。習慣服從依賴他人的人也是一樣,必須退一步思考是否因為自己太過依賴而導致他人的遠離。這種渴求與他人一體的觀念本身就是錯誤的,必須保持距離給彼此空間。所以,這種人最重要的是:了解獨處的自由自在,找出能夠樂在其中獲得成就感的事情,分散無法獨處的注意力。要想脫離親密感放棄型,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卑感作祟,也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認為別人會把自己當作異類。同樣的,他們也需要檢視自己的觀念,有針對性地仔細思考有沒有什么辦法解決或改善自己所認為的不如人之處。一一寫下并實踐。那些害怕與人攀談、對視、感到不自在的人,可以嘗試用想像的方式,想像場景、正確的行為并重復這種和別人變得親近的過程,以培養新的習慣。想改變親密感拒絕型,這一類型的人有必要先檢視自己是否因為害怕被別人傷害,而選擇優先攻擊對方作為防衛。這種人有可能是因為曾經受到過傷害,要試著回想小時候和家人、朋友共處的場景,不要錯過涌現的情緒,盡情感受,不要壓抑,讓它盡量涌現,讓自己試著接受那些沒有被滿足的親密需求。拒絕型通常有被傷害的經驗,或者曾經被漠視,回憶之后,這時就需要脫離過去的記憶,關注對你伸出溫暖雙手的人,并重視這份關愛。如果仔細尋找,身邊總會有,他們就是能夠幫助你培養全新的人際關系習慣的養分。習慣這種關系。注意,對于身陷情緒習慣陷阱的人來說,瞬間的感性吸引力,不如理性的判斷來得重要

各位看觀讀到這里,也許要說,以上講的都是那些在人際關系中有嚴重扭曲的類型,與我無關。其實以上是一些代表性的類型。也許我們當中有些人不同程度有部分問題,也可以進行相應的參考。更為常見的,還有一種人際關系慣性需要改正,那就是自己對他人無形的傷害

“投射”傷害別人,傷害自己

為了徹底解決人際關系慣性的問題,不只是被傷害的部分需要治療,也要審視自己是否在無形中傷害了別人。如果自己本身具有傷害別人的慣性,必須加以改變。

作者在這里又引入三個案例。案例一,看似待人苛待,其實自卑感很強。這一位男主對待太太以及對待下屬都常常苛刻,導致下屬不斷提出辭職。而他的行為源于害怕比自己優秀的太太離去,也源于害怕下屬做得比自己更好的自卑。他責備別人、挑剔別人缺點的背后,其實自卑感很深,往往會貶低和責備自己。只有修復和自己的關系,才能修復和別人的人際關系。案例二,將對自己不滿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的母親;作者對女主的建議是,要停止動不動孩子生氣,首先要停止對自己生氣,并且原諒自己,因為對自己的態度會延伸成為對待孩子態度。案例三,女主管總覺得上司對自己不滿,其實是她把對待自己的方式習慣縮影在自己與上司之間的關系上。她要認識到,她所感受到的被害意識,其實來自她自己的內心。她對待自己的方式以及自己對待下屬的方式影響上司與她之間的關系。大腦希望重復自己熟悉的習慣,而她的大腦認為平時自己對自己、對下屬的習慣等同于別人對待她的方式。于是自然就認為上司在折磨自己。這在臨床上稱為“投射”現象。

你對自己的習慣,會形成你對待別人的態度,這種習慣逐漸擴大,最終會全面影響你的人際關系

和應該告別的人,學會說再見

在心里告別你習慣卻傷害你的人,并不容易。作者這時引出的案例中的女主屬于親密感渴求型,因被男友拋棄陷入天天思念、希望對方回心轉意而無以自拔的抑郁狀態。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心態上從抑郁轉化為憤怒的情緒。但是后來這種憤怒讓她以淚洗面無以承受。越是重要的人會在心中成為“習慣”。許多人在心中借走大大小小的土地,對你而言越重要的人,劃分掉的土地越大,越是讓你留戀。這就是別人在你心中成為習慣的意思。和某人分開,就需要把這塊土塊收回或用其他東西填滿。極端的情緒會改變面貌,轉變成相反的極端情緒,藉此讓習慣延續。“愛”的反義不是“恨”,而是不再關心。時間久了,會不再關心;而另一種快速忘卻的方法,是“原諒”。所謂“原諒”,不但是原諒對方,更是原諒自己,這就是收回心中那塊被占據土地的捷徑。

還有一種告別,是難以承受的生離死別。面臨生死離別,幾乎是每一個家庭都要面對的話題,遲早而已。這種告別所面對的傷痛,也會形成極端情緒狀態。在這里,作者不僅用“土地”打比方,還用了一個相似的詞語“房子”。重要的人會在你的內心深處,建造名為關系的房子。越是長久占據你心中廣闊土地的人,與之離別帶來的愁悵、哀傷越是深刻。對你而言越重要的人,在你心中蓋的房子就越大。想要穩固和重要的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建造堅不可催的房子。如嬰兒從對母親一無所知,到對母親的聲音、體溫、感受有了全盤的認知。在心中形成對某人的統合形象,在心理學上稱作“表象”。真正與重要的人離別仿佛在拆解對方在你心中打造的房子。如果分開之后房子仍在原地,代表對方依然對你有影響力,就像還沒有離別之前的習慣受對方影響一樣。有一些人沒有執行離別的步驟,拒絕接受,在心中原封不動的保留了對方離開之前所使用的土地和房子,仿佛對方仍然存在。外在離開的現實沒有發揮影響力,沒辦法觸及他們的內心,這樣的人無法與對方告別。把已經失去主人的房子保留在心中,并且讓離開的人持續發揮影響力,最后勢必引發更嚴重的問題。所謂真正的離別,就是將內心屬于對方的房子拆除,再收回土地,允許別人在未來進駐,或者減少對方在你心中的比重。告別的過程是,既然一開始建造房子的時候,是由種種的回憶、投入的情感和各角度的形象積累而成,那么拆除時也需要一一分解,被分解的記憶再次浮現讓大腦反復回想,重新思考和告別。雖然會花費不少時間,但是藉由這種告別回憶的過程,才能真正克服失落感。與重要的人離別,心情重整的過程是無法省略的。即使拆除房子,也不代表徹底遺忘,雖然對方占據的土地變小,但依然在你心中沒有被遺忘,在旁邊重新建立一個小小的博物館,用來紀念、回憶和容許自己的悲傷。離別的過程需要時間,不斷重復思念,并將種種回憶存放在博物館里,這個過程是不可省略的。即使緩慢而痛苦,也請記得這是克服失落的方法。沒有任何特效藥可以幫助人們遺忘,人必須經歷離別的過程,才能締結全新的關系,重新建造穩固的房子。

結語

作者從第一章情緒習慣的影響力講起,到第二章介紹了情緒習慣的運作方式,這在我的前兩篇讀書筆記與心得中已詳細做了介紹。在本篇讀解的第三章里著力于情緒習慣對人際關系造成的影響。至此作者已講明了情緒習慣的三個重要方面。接下來的兩個章節重在改變:修正負面的情緒習慣,養成穩固的正面情緒習慣。

繼續加油學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這本書我從張德芬空間收獲而來,也譯作《情緒控制力》,作者樸用喆,是韓國一位精神科醫生。這本...
    每一個今日閱讀 3,222評論 6 26
  • 小學古詩詞匯總 (一~五年級上) 一年級 畫 宋·佚名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
    大雁往南飛1閱讀 998評論 0 4
  • 六月報了關系訓練營的課程,為什么報呢,主要是為了改變自己,改變跟兒子的關系,不那么急躁,想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初...
    晴冰閱讀 59評論 0 0
  • 本文參與#漫步青春#征文比賽,作者:劉瑩潔。本人承諾,作文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布 (標題:小城) (作者:...
    戚小二閱讀 194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