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好心情
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比有一個聰明的頭腦更重要;有一種良好的習慣比有一種熟練的技巧更實用;有一股青春活力比有一副健全的臂膀更有力;有一身勇氣和膽識比有一門知識更強勁。
The?Rain久石譲?-?Joe?Hisaishi?Meets?Kitano?Films
我們總是用“努力”這一標準來激勵孩子,
但常常卻忽視了,效率才是制勝的關鍵。
然而,真正決定成績及學習效率的,
根本不是努力,而是專注力。
5~7歲的孩子可以專注15分鐘
7~10歲的孩子可以專注20分鐘
10~12歲的孩子可以專注20-25分鐘
12~14歲的孩子可以專注30分鐘
以上這組是德國的一個育兒研究數據,
對比一下,你的孩子能專注多久呢?
我有個朋友叫波波,
小學別人讀了6年,波波讀了12年。
也就是每個年級讀兩次,
是因為他不努力學習?
不是的,
波波每天都做作業到很晚,
所有課外閑暇時間也都搭在里面,
老師都說他特別勤奮讀書,
但成績卻始終在班級下游。
這樣一類的孩子身邊很常見,
TA們往往看起來都很安靜且刻苦,
花費比其他孩子多一倍的時間和精力,
卻未必能獲得對等的效果。
經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波波在學習的時候,
內心會有多種想法,并不是統一的。
比如,試圖專心寫語文作文,卻又開始擔心:
數學作業會否來不及做?是否要先做數學作業?
做了數學作業,又不由自主地開始猜測,
明天的英語小測驗,老師會考什么樣的題型?
這種“分裂”的想法,
是因為ta們的潛意識“不甘心”僅僅專注做一件事,
因為太害怕沒有效果,
僅專注做一件事意味著“高風險”,
這種傾向會帶給ta們巨大的焦慮。
于是,在他的潛意識控制下,
只能通過不斷轉移注意力,
變換目標,才能對抗這種焦慮。
時間一長,分心就成了習慣,
“內耗”的模式就逐漸固化下來。
如果你要問這種導致“分裂”的焦慮來自哪里?
可能來自一些挫敗感。
波波面對這語文作文本之所以會分心,
其實是因為她曾花費很大力氣在寫作文上,
但卻依舊得了很低的分數。
這種巨大的挫敗感壓抑在孩子的潛意識中,
雖然當時暫時壓制住了,但情緒并沒有消失,
之后每次當她面對作文本的時候,
這種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就會被喚起。
這個時候,潛意識就會控制孩子的注意力,
轉移到另外一件事物上,
以避免喚起那份曾經的挫敗感。
當ta們無意識地轉移注意力,
其實是在保護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
也就是說,
類似這樣的被壓抑起來的負面情緒越多,
焦慮程度越高,孩子的專注力也就越差。
孩子“分心”的幾種原因
排除器質性因素,
造成孩子不同程度注意缺陷的原因有很多,
上文凝凝這個案例中,
表面看起來原因在于對學習的焦慮感,
但究其深層次原因,
主要在于以下幾方面與家庭環境
及家長養育方式相關的原因:
0~1歲 給予孩子“深情的凝視”
哺乳期,當孩子還在媽媽懷中,
能夠獲得媽媽全情投入的凝視,
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情感滿足。
全情投入的“客體貫注”
能夠讓孩子的潛意識獲得一種信念:
當我深情地看著媽媽的時候,
媽媽也會給我全部的專注力,
我的專注投入,是能夠獲得正面回應的。
所以,媽媽們喂奶的時候,
請盡量深情地看著寶寶,撫摸ta的頭發,
這一刻的投入非常重要,千萬不要刷手機喲。
2歲+ 尊重孩子的邊界感
大約在2歲以后,孩子逐漸開始有獨立的意識,
無論是吃飯還是玩玩具,
ta都很希望能夠自主地去探索世界。
這個時候,就需要媽媽“不打擾”地陪伴。
當孩子能夠獨立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
就請不要插手打斷,
這也是對孩子“邊界感”的維護。
邊界感弱的孩子,專注力就弱。
比如,有些家長做不到“進孩子房間時先敲門”,
這其實就是對孩子邊界感的侵犯,
試想這些常常被家長破門而入的孩子,
就很難避免地會被“等下爸媽會不會突然”
進來這一顧慮而“打斷”手頭的事情。
這種較弱的親子間的邊界感,
無形中也在影響著孩子的專注力。
0~6歲 打下安全感的基礎
童年早期的安全感對于孩子一生都很重要,
大量研究發現注意有缺陷的孩子,
安全感都很差。
假設一個安全感較低的孩子,
進入了一個新的狀態/環境,
ta首先要做的是去判斷環境是否安全,
周圍的人是否可信任,自己是否被接納,
太多的顧慮會使得ta們進入
專注的學習狀態的速度比其他孩子更慢。
也就是說,
當別的孩子都已經專注于書本內容的時候,
安全感低下的孩子思考的卻是:
這門課的老師會不會不喜歡我,
之后的測驗會不會考不好,
爸爸媽媽會不會因此責備我?
因為基礎安全感薄弱,
所以ta們首先專注的并不是書本,
而是探尋自己內心的穩定和平靜,
這種“消耗”會使得ta們
專注的速度和效率都相對更弱。
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處于6歲之前,
可以通過以上這些影響專注力的原因入手,
進行有意識地“預防”,但若是過了這個階段,
也可以通過一些訓練,逐漸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讓孩子感受專注的愉悅感
小朋友因為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
興奮和抑制的功能還不能很好地配合,
所以自制能力就相對差一些。
甚至很多事情還沒有開始做,
就已經開始分神了。
家長們能做的,是不斷挖掘孩子專注的領域,
并讓他們感受到,
專注于一件事時獲得的愉悅感。
記得前陣子,
我買了一套《秘密花園》的涂色本,
但是我卻沒有辦法完全專注于這一件事。
總是會有一種想要“高效能”的想法,
一心多用,
最后發現涂一頁紙都很難完成。
但當我專注于填色的時候,
我就完全屬于此時此刻,
不用再去多思考各種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我確實能感受到一種愉悅感。
然而,很多成年人正在逐漸失去專注的能力,
以至于孩子們也無法專注于此時此刻。
在路邊等紅綠燈的時候,
陪孩子吃飯做作業的時候,
家長們都在刷新聞或朋友圈,
生怕漏掉什么重要的熱點。
電影院里陪孩子看電影的家長,
多半也都在刷手機。
雖然看電影這樣的活動,孩子能夠獨立完成,
看起來并不需要家長的陪伴,
但若是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
你向孩子傳達出你的觀影感受,
這絕對能傳遞給孩子一種信息——
原來我的爸爸/媽媽跟我一樣投入!
(不要小看這種“共鳴”,它很能增進親子間的鏈接。)
作為家長,
如果能把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得更投入一些,
比如提高此時此刻陪伴孩子的質量,
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專注力的訓練。
兩個關于專注力的小訓練
專注力的另外一個方面,
體現在是否能迅速地將自己的意識
集中到此時此刻。
課間休息時,大家都可以專注于各種瘋玩,
但若響起上課鈴聲,這個時候,
是否能讓自己迅速地安靜下來進入上課狀態。
這就像帶兵打仗,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調動各方面的兵力,
戰勝各種干擾,集中起來對抗此時此刻的狀況。
在我家樂樂上小學前的這個暑假,
我給她買了新的書桌,
當作進入小學前的一個“儀式感”,
也想借此讓她能坐到書桌前,
就立刻進入“專注學習”狀態。
只是一開始,
她坐在書桌前總是會東摸摸西瞧瞧,
腳還晃蕩晃蕩地。
于是我對她進行了一個“身體整隊”的訓練:
●雙腳放在該放的地方,背脊挺直了;
●小耳朵準備好,拒絕接收太多外界的雜音;
●眼睛專注地看著書本;
●最后,大腦來思考書本上的內容。
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看成是學習知識的“士兵”,
在短時間內把士兵們進行有效地“整隊”
是一個專注力訓練的過程,
也是“帶兵打仗”的提前演練。
這樣一套訓練很適合學齡前的孩子,
能讓ta們從中掌握控制自己身體的方法,
更好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除了這個“身體整隊”的訓練,
還有一個小游戲適合更小年齡段的寶寶。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一二三木頭人不許動”,
這個小游戲能讓孩子快速安靜下來,
在游戲中鍛煉如何抑制自己的各種小動作。
在游戲中,家長還可以給孩子做示范,
通過解說如何安放自己的手和腳,
是否要把眼睛閉起來等細節,
讓他們逐漸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意念——
即如何把注意力集中起來的能力。
偶爾給孩子進行一些專注力的訓練,
除了能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
對情緒的管理能力也會有所幫助。
專注力的訓練,
是為了讓孩子感知到,
專注于一件事
是能獲得極大的成就感與愉悅感的。
懂得專注于此時此刻的孩子,
能夠獲得滴水穿石一般的能力,
這種能力,無論在未來的學習還是工作中,
都能讓ta受益終身。
作者:克里斯。有部分補充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