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的主人公,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于連。而整本小說的內容,也完全是圍繞著于連一聲的榮辱沉浮而展開的。小說講的是,一個出身卑賤然而志向高遠的年輕人,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品質,步步為營地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然而最后卻在監獄中懺悔領悟幸福真諦的故事。
于連的幻想,始于年幼之時。從始至終,推動整個的故事情節發展的,就是于連的高遠志向了。至于愛情,雖然說它也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比起于連的夢想,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了。
因為親眼目睹凱旋歸來英姿颯爽的騎兵,于連從此熱愛上了軍人的職業。因為親眼目睹神甫擊敗治安法官的案例,于連也對教士職業生發出了一種熱情。而這兩個志向,自從在于連的心靈中生根發芽,也就不再變更,甚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在于連的心目之中愈發顯得重要。在于連看來,使他衣食無憂的財富并不重要的,獲致赫赫聲名并不重要,他更注重的,是憑借自己為自己早已設想好的道路取得成功。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于連會拒絕好友富凱邀請他做木材商的決定,為什么他會拒絕同女仆愛麗莎結婚,接受一筆不俗的財富。他是個意志堅定之人,一旦選定了方向,必然會果斷決絕地走下去,而不是因為貪圖享受而放棄自己的夢想。而這正是現在我們許多年輕人所應該學習的。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是渾渾噩噩地活著,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們要不就是曾經有過夢想,然而卻因為受到殘酷現實的打擊而怯懦地放棄,要不就是從來就沒有認真思考過他們想要的是什么。在我看來,兩種人都是同樣可悲,同等可悲的,因為他們的生命中已經失去了那一股足以激勵他們奮勇前行的激情的動力所在。而一旦人活著卻失卻了一種基本的激情,在我看來,也是很沒有價值的。
雖然于連最后的確是失敗了,不僅是失敗,而且還是冤屈地慘死。但如果就因為這個就去質疑于連奮斗的價值,那也未免太多可笑了。要定義一個人的失敗,不應該是看他是否達到了自己的夢想,而是要看,他有沒有手執武器,勇敢地抗爭。人只要活著,還握著武器奮斗著,就不算失敗,即使是死亡的事實,也是無法輕易抹去他的精神的。在我看來,這樣的人,才可以算作成功。而那些安于平穩現狀,沒有勇氣和激情去追求的人,在我看來,和那些動物是沒有差別的,比如說,那些吃了睡睡了吃、整整一生局限于一個狹小骯臟的豬圈的豬。
——關乎追求夢想
我第一次看《紅與黑》時,似乎總覺得于連是一個很自卑的人,大概是因為他出身卑賤的緣故。但讀第二遍時,卻隱隱約約有了一些想法的改變。于連的確是自卑,會把任何類似的風吹草動都主觀臆測成別人對自己的蔑視、排斥和侮辱。這么說似乎也是有道理的,我認為作者也是有這層意思的。但若是換一個角度去想想,結果卻不一樣了。于連固然是自卑,但那自卑,其實也是自尊的表現,是于連在向上攀升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的一個底線——即對尊嚴的重視。他從來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嘲笑他,一旦他覺得這種情況出現了,他也就不會客氣,他會擺出一副陰沉嚴肅的模樣,試圖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沉默的憤怒和反抗。
固然,于連在奮斗的過程中,也做出了許多違心之舉。他為了取得神甫的歡心而去背誦自己不喜歡也不相信的書籍;他偽裝出一副大義凜然、感情深沉的模樣,以討得周圍人對他的歡心;他厭惡和鄙視那些無所事事的上流社會人士,卻不得流俗其中,甚至裝出一副偽善模樣。他做盡凡此種種,帶著心計步步為營,為了夢想甚至舍棄善念,利用他人感情,但他終究有個底線。
這個底線,不止是前面提及的尊嚴,還有感情。這感情,不僅包括愛情,還包括他同好友富凱之間的誠摯的友情。為了感情,于連甚至試圖犧牲自己的前途,放棄自己的夢想。而面對好友富凱誠摯的邀請,于連也從來沒有動過欺騙朋友的念頭。
然而相比起來,尊嚴在于連的心中,才是占據更多比重的。其實在我看來,在于連的心靈中,最重要的三件事物,就是夢想、尊嚴與愛情。而尊嚴,正正是于連始終挺直腰桿追求夢想的最重要因素。在于連的身上,有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之傲氣。若是沒有這股傲氣,于連只怕會淪為像貝藏松農民出身的教士一樣,向權貴之人卑躬屈膝地乞求施舍和關注,也就不值得引起那些出身高貴因而自視甚高的人對他的尊敬了,于連也就難以如此順暢地邁向成功了。
一個人要被人看得起,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如果連對自己的尊重都做不到,又如何奢求別人來尊重你?所以,自尊的的確確是一個良人所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如今有多少人,為了賺更多的錢,拋卻尊嚴,整日被領導侮辱謾罵,卻從來不想著改換門楣?其實有多少人,我是不知道的,但我知道一定會有這種人。如果說為了金錢,或者其他現實的利益,就毫不在意地拋卻自己的尊嚴,舍棄自己的靈魂,實在是舍本逐末,不知輕重。一個人,如果是因為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而不快樂,那么他即使賺再多的錢,有更多的權力,又有什么意思呢?
——關乎底線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