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我沒看過原著,我只看過三遍的電影,電影時長將近四個小時。但因不是很了解法國當時的時代背景,所以看完電影后我只大概知道了于連的兩段愛情故事,對于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寓意,我一無所知。
可偶然間看到的繆塞(miu se)寫的一本《一個世紀兒的懺悔》卻幫助了我更深層面地去理解了司湯達的《紅與黑》,真的是相見恨晚啊!
也許你們沒有看過《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也許你們未曾聽過繆塞,也許你們聽過他但不了解他,下面我將給大家普及普及。
繆塞,一個19歲就以其第一部詩集在法國詩壇上一舉成名的才子,他可以稱得上是天才的抒情詩人,即使在小說中,我們也能看到他詩人的特殊的氣質,他敘事時行文也有詩的節奏和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
繆塞的作品對于想要提高自己的文筆的你來說也算是一種福利。
(文章比較長,需耐心!讀完我想你將能大概了解這兩部偉大的法國作品!)
一、介紹《一個世紀兒的懺悔》
01 作者介紹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是繆塞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于1836年發表,它被公認為是一部自傳體小說。
這篇小說中的主人公與繆塞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生活經歷、性格、思想、精神狀態都極其相似,小說中的“我”其實就是作者繆塞的自我投影與化身。
繆塞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崇拜拿破侖,他五歲時曾和母親一道為拿破侖在滑鐵盧慘敗而痛哭,長大后為拿破侖時代的一去不復返而惋惜和頹喪。他從父親那里繼承了對盧梭及其思想的敬仰: 崇尚獨立自由,蔑視王權和神權。這些性格特點在小說里都留下了印記。他與小說的主人公奧克塔夫一樣,性格敏感而脆弱,年輕時好酒色,感情豐富而不穩定,自我放任,目空一切。
小說中奧克塔夫和皮埃爾松夫人的愛情故事就是繆塞和喬治·桑的一段愛情經歷。他們于1833年6月第一次見面,那時繆塞23歲,喬治·桑29歲,兩人見面后立刻產生了深厚的友情,友情又很快發展為熾熱的愛情,年底兩人去意大利威尼斯旅行,繆塞病倒,喬治·桑與醫治繆塞的醫生發生了曖昧關系,于是兩人開始了一連串的爭吵、分手、和解,最后于1835年底徹底分道揚鑣。
02 “世紀兒”是什么樣的人?(背景)
既然這部作品取名為“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那么何為“世紀兒”?
“世紀兒”是指出生在拿破侖帝國時期的一代人。那時拿破侖的軍隊四處征戰,所向披靡,雄踞整個歐洲。成千上萬的孩子在兩次戰役的間隙中孕育和誕生,在學校里聽著隆隆的戰鼓聲中長大。他們為跟隨帝王征戰、胸前掛滿勛章的父兄而驕傲,并且認為自己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的,他們向往轟轟烈烈的英雄生活,夢想像繆拉(拿破侖軍隊的著名將領)那樣年紀輕輕就當上元帥將領。然后滑鐵盧戰役的失敗,波旁王朝的復辟,百合花徽又重新君臨法國,“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一片沉寂,唯有教區里教堂的鐘聲在遠處回蕩。”他們在空中看見的只是慘白的百合花徽,當他們提到光榮偉大的時候,人們對他們說:“去當神甫。”當他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依然對他們說:“去當神甫吧!”
這一代青年,他們感到滿腔抱負沒有機會實現,渾身力氣無處施展,他們感到失望,落寞。
繆塞在概括他們這一代人面臨的形勢時說: 他們身后是已被永遠摧毀的過去,他們的前方是尚未注入血液和生命的未來,他們的現在蒼白而平庸。于是他們迷茫,絕望,他們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嘲笑一切,包括自己,從此便不顧一切地投入到縱情聲色的荒唐生活之中。
03 內容簡介
奧克塔夫出身于一個小貴族之家,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后來又學過醫學、法律、繪畫,但是他對任何職業都不感興趣,反正靠著祖上傳下來的家產,他無須用自己雙手去謀生。于是他整天閑著,墜入情網后,愛情便成了他的整個生命,他的時光都消磨在與情人約會和出入各種舞會等交際活動上。他“無法設想一個人除了戀愛還能做別的事情”。所以,當他發現了情人欺騙了他,而且勾引她的又恰恰是他的一個好友時,頓時覺得生活中什么都沒有了,他一下子掉進了絕望的深淵。起初他還掙扎,總不能忘懷那段曾經是純潔的感情,但漸漸地,他聽從了另一個朋友岱日耐——一個徹頭徹尾的玩世不恭之徒的話,認為一切都是虛假的,只有享樂是實在的,從此耽于酒色,墮落下去。這時他的父親突然病倒,他離開巴黎回鄉奔波。讀了父親留下的日記后他良心發現,決心像父親生前那樣過一種寧靜、自然、健康的生活。在鄉下他認識了年輕寡居的布麗吉特·皮埃爾松夫人,一個美麗、溫柔、開朗、虔誠的近乎完美的女人。他真誠而狂熱地愛上了她,并且以自己的真誠和執著感動了她,最終得到了她的愛。他滿以為這美好的感情能治愈他精神上的病痛,使他獲得新生,然而,初戀情人與好友欺騙他的往事,他隨后過的那段放蕩生活的回憶,岱日耐評論世事的冷酷而不無哲理的話語常常像幽靈一樣纏著他,這種時候他就會為一點捕風捉影的事懷疑布麗吉特的忠誠。他病態的懷疑心和妒忌心愈演愈烈,折磨著自己,也把心愛的人折磨得痛苦不堪,他意識到他的精神病已入膏肓,再也不能相信別人的真誠,認為這樣下去會斷送布麗吉特的幸福乃至生命,所以當他偶然從布麗吉特的一封短信里知道她是出于憐憫心、責任感和犧牲精神才愿意跟他走的,而實際上她與童年的好友司密斯,一個謙恭、誠實、無私的青年更加心心相印,他便主動離開她。這樣,“曾因他的過錯而飽受痛苦的三個人之中只剩下一個是不幸的”。
04 感悟
繆塞在小說開頭就借主人公之后說出,他年輕時得過一種可怕的精神病,假如只是他一個人得了這種病,他可能會只字不提,但是他知道很多人正受著這種病的折磨,他正是為這些人才寫下那段往事的。它的主旨不在于講述一個愛情故事,而且通過愛情故事去刻畫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一部分法國青年的精神狀態(也稱世紀病)。
這部小說是奧克塔夫懺悔的大概,同時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本人的懺悔。這懺悔是坦誠的,他把自己的弱點、過錯、病態的性格、放浪形骸的生活經歷公開于世。但另一方面這種懺悔似乎也有為作者自己辯護和開脫之嫌。他把自己的一切過錯和不幸幾乎都推給了客觀原因。雖然與拿破侖帝國的輝煌相比,路易十八和路易·菲利普的王朝是渺小的,社會風氣是庸俗、猥瑣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人都必然因此而沉淪下去,一個人沒有宗教信仰也并不見得就必然墮落為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因為不信教可以有別的信仰,社會環境不好,我們仍然可以為自己確立高尚的生活信條和行為準則。“世紀病”的病毒得以侵入他和奧克塔夫的機體,這與他們本身意志力薄弱、放任自己、喜歡逸樂等內在因素有關。
二、介紹《紅與黑》
01 背景介紹
在拿破侖帝國時代,紅與黑分別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渠道。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司湯達在創作它時,拿破侖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他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侖未竟的事業。他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侖的偉大,鞭撻復辟王朝的黑暗。
02 內容簡介
主人公于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干,從小就希望借助個人的努力與奮斗躋身上流社會。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德·瑞那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后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于連又與侯爵的女兒(瑪蒂爾德)有了私情。最后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于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
03 人物性格分析
于連: 出身于木匠家庭,地位地下,常受歧視。他不甘屈居人下,他高傲,敏感,時刻不忘維護自己的尊嚴。他寧愿在家挨父親的拳頭,也不愿到貴族人家當奴仆,關注和誰同桌吃飯,勝于關心薪金的多寡。所以他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他幻想自己像拿破侖那樣,憑著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三十立功于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但他生不逢時,他生活在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這是一個一切都由地位和財富決定的年代因此社會地位低下的他決心出人頭地,躋身上流社會。可以說他是19世紀法國中小資產階級“才智之士奮斗者”的典型。
德·瑞那夫人:十六歲就嫁給了庸俗猥瑣的德·瑞那先生,每當她向丈夫訴說冷暖病痛時,她丈夫總以粗魯的笑聲作為回答,因為在他看來“女人這個機器,老是有東西需要修補。”這種態度常使夫人感到憎恨。于連的出現喚醒了德·瑞那夫人心底的情愛的本能。于連俊秀的外貌吸引著她,于連的知識、溫柔打動著她,心中充滿了少女般的狂熱的情感。在她眼里沒有世俗的出身、門第、血統,她眼中的于連“又高貴又傲慢的心靈里有著迷人心魂的光輝”,終于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情感,投入熱戀中。她忽而擔心于連不愛自己;忽而為宗教觀念所束縛,懷疑自己的行為;忽而又想收買身邊的女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秘密,永遠保持這份屬于自己的天地。
瑪蒂爾德:有著高貴的社會地位,性格上單純、熱烈、反叛。瑪特爾對生活的追求更多地表現出執著和義無返顧。她的壓力不是來自已婚婦女的偷情,而是社會地位的懸殊。盡管于連出身低微,但她喜歡于連的傲慢,平民青年的才干、機敏、野心,以及他身上流露出的不可抑制的丹東精神,搗毀了她的傲慢心理。她久困于上流社會,名利對她已沒有吸引力,于連的出現使她感到欣喜,她希望得到的是暢飲生活暢飲愛情。因此在她身上沒有有意的阿訣奉承,違心的溜須拍馬,在愛情追求過程中沒有恐懼和擔心,有的是興奮、熱情、快樂。她對生活愛情的追求和渴望是一個人人性的正常要求,無論是父母的反對還是教會的檢舉揭發信,都不能改變她的執著。甚至愿意拋棄自己的貴族地位、金錢,與于連私奔。瑪特爾以其特有的固執、傲慢堅持自己的追求。
三、從《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解讀《紅與黑》
從時代和際遇來說,于連可謂一個典型的“世紀兒”。
他生于拿破侖帝國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與光榮功勛的空氣,經歷過英雄主義的時代氛圍與大丈夫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時尚,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講要按照拿破侖時代的光榮道路力圖自我發展的時候,時代風云變化,拿破侖慘敗于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又回到了巴黎,平民青年憑借才能與戰功而飛黃騰達的道路被堵塞了,對他們來說,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 當神甫。
可在于連有沒有染上“世紀病”上是存在爭議的。
我個人認為,于連從來不曾染上“世紀病”,原因有三。
原因一
于連這一人物一登場,就是在偷偷閱讀拿破侖的《圣赫勒拿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雷那市長家任家庭教師時,藏著偷偷隨身攜帶的拿破侖的頭像,僅僅這兩個行為就帶有極大的叛逆性,在當時復辟王朝的統治下,足以被視為大逆不道、犯上作亂之舉而遭到嚴懲以至于治罪。他不僅懷有如此敵對的政治向往,異端的價值標準,而且事實上在那個壓抑他、扼殺他、擠兌他的社會里,一直神經緊繃,心理戒備,無時無刻不在準備進行戰斗而在這種戰斗的心理準備中,他總是把拿破侖作為激勵自己斗志的榜樣,以拿破侖的回憶錄作為自己吸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他沒有頹喪,自我放任。他依舊滿腔抱負,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做著無數有關英雄偉人的美夢。
原因二
在《紅與黑》中,司湯達多次描寫了于連在種種生存奮斗的間隙中,“專心閱讀他那位英雄的輝煌戰績”,“瀏覽那本寶書,以錘煉意志,振作精神”,這種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主管戰斗精神甚至還浸入到他作為一個青年人必然具有的荷爾蒙萌動的時間與領域。
在夜幕籠罩的花園中,他第一次主動去抓市長夫人的手,從始至終就是在這種主管戰斗精神的參與下完成的,如果不是市長夫人被愛意與柔情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他這一戰斗性、占有性十分露骨的唐突、生硬、粗暴的“示愛方式”,肯定會把這個溫柔的少婦嚇得驚慌而逃。
同樣,在小說的第二部中,當他收到了瑪蒂爾德小姐約她幽會的密信后,他內心里并沒有產生多少愛的向往與沖動,而是緊張地進行分析、戒備、探測、偵查、采取防范措施,甚至做好最壞的應變準備。雖然這個漂亮而有個性的貴族小姐一直使他頗為心儀傾慕。這整個過程策劃與進行一次戰役,與其說他像一個興奮的情人,不如說像一個充滿警覺與戰斗精神的拿破侖戰士。只有充分認識了浸透著這個人物內心世界中的對復辟時期社會環境之敵對情緒,以及他高度緊張時刻為戰斗準備的精神狀態,才能理解他為什么一得知有封“揭發信”時就怒火中燒,毫無理智地像德·雷那夫人開了一槍,才能理解他最后在法庭上不作任何求得赦免的努力,反倒不顧后果,只求痛快地發泄,作了一篇與復辟王朝公然對立的演說。
生活對他來說是一場殘酷的搏斗,要么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么粉身碎骨而死。
這恰恰與“世紀病”的癥狀相反!
原因三
在于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多歲的神甫就拿到三倍于拿破侖麾下名將的薪俸,他就不在提起了拿破侖的名字,而發奮攻讀神學了。他想:“在一切事業里,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侖統治之下,我會是一名軍官; 在未來的神甫當中,我將是一名主教。”
在當時他所生存的社會,他并沒有喪失進取的勇氣,仍繼續為躋身于上流社會而努力。
他不像“世紀病”患者那樣在生活中找不到依傍;
他不像塞南古的奧貝曼和夏多布里昂的勒內那樣因不滿現狀而逃避現實;
他不像貢斯當的阿道爾夫和繆塞的奧克塔夫那樣因百無聊賴而在愛情中尋排遣;
他也不像巴爾扎克的拉斯蒂涅和呂西安,除了名利之外沒有其他信仰,于連和他們不同,他有信仰,有信念,他是啟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賓派,拿破侖的崇拜者。
這正是《紅與黑》的魅力所在,也是整個作品成為了歐洲文學史上最深刻、最杰出的一部小說的原因。
四、結語
讀一部外國的作品,首先且最關鍵的是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與時代背景。
如果你未曾讀過《紅與黑》,建議先讀《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這樣會更好地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主旨。
希望我的文字對得起你寶貴的時間。
注 : 本文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1、《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繆塞 著 陸秉慧 譯
2、《紅與黑》司湯達 著 張冠堯 譯
3、《司湯達文集 阿爾芒絲》李玉民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