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好了,我已經講完了默寫的要求,現在開始默寫。“我發出了指令,孩子們低頭在紙上刷刷寫起來。
? ? “老師,請問,開頭是否空格?“甲同學馬上舉手問。
? ?“我剛才已經說清楚了啊,而且特別有說明格式的哦。你再想想。“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是要用這種方式,讓孩子學會專心聽講。每一個問題都重復多遍,實際是在培養孩子不專心的能力,孩子潛意識會想:聽不聽無所謂,你還會再說N次,最后我就知道了。我不愿培養這樣的學生。才拒絕了甲的再次詢問,同時也想看看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孩子們繼續默寫,我在座位中穿梭,查看默寫情況。不時抬眼看看甲,他左手撐頭,右手拿筆一直做冥思苦想狀。5分鐘過去了,10分鐘過去了,陸續有孩子默寫結束,處于等待中,動作慢的仍埋頭苦干,該收默寫單了,我開始倒計時,1分鐘,50秒,40秒……這時,一直沒有動筆的甲才匆忙在紙上寫字。“時間到,收,請由后朝前傳。“我并沒有因為甲開始寫字而延長時間。收齊后,我把甲請上了講臺。
?“甲同學,你一直沒有默寫,請告訴我們,你在想什么?“
?“我不知道開頭是否要空格,所以一直沒有寫。”他說出了理由。
?“所以,你一直在糾結是空格還是不空格?因為這個原因一直無法下筆?“
?“是的,我想,如果我弄錯了格式,寫完了依然會收到你的獎勵的。“他篤定地說。(反語,意思是懲罰)
“哦,你是這樣來揣測我的。就沒有想過別的方法?“
?“沒有。“他快速回答。
我轉過頭,對著全班孩子:“如果是你,不知道是否空格,你會怎么辦?為什么?“A姑娘沖口而出:”繼續默寫呀,有字總比沒有字好。“G姑娘從座位上跳起來:”萬一老師很善良,一看我全對,就不會獎勵我了。我選擇寫下去。“”對,我也這樣想。“”對,寫了再說嘛“教室里的聲音此起彼伏。
?我踏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下:積極思維,消極思維。轉頭問大家:
?“明白意思嗎?”
? ”明白,懂。“
? “好,A姑娘說”有字總比沒字好,屬于……“
? “積極思維。”孩子們異口同聲。
“G姑娘猜測老師看到默寫全對就會放棄獎勵,屬于……”
?“積極思維。“再次默契的回答。
?“甲同學擔心格式不對放棄默寫,屬于……“
?“消極思維。“依然整齊劃一聲音。
?我想到今天學習的古詩《游山西村》:“詩人陸游看到前面重重疊疊的山,已經無路可走時,是什么思維導致他繼續前行,最終品嘗到農家的臘酒?”“是積極思維,如果是消極思維,他就不會朝前走,而是轉身回家了。“反應快的B同學嚷了起來。”是的,也吃不到農家的雞和豬肉了。“Z同學補充著。我欣慰的笑了,這幫家伙,活學活用的能力不錯嘛。示意孩子們安靜后,我說:”當我們總想著事物好的一面時,心情就會很好,好心情就會指導我們有適宜的行為;有適宜的行為,會造成好的結果;好結果就讓我們心情很好;好心情又會讓我們想著事物好的方面,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反過來,你想著不好的結果,就會有不適宜的行為,不適宜的行為就不會造成好的結果,不好的結果就讓我們的心情不好。甲同學想到反正要受到老師的“獎勵”,就放棄原本爛熟于心的對聯默寫,空白的默寫單讓老師認為他沒有認真復習,沒有完成學習任務,于是就會對他進行“獎勵”,得到“獎勵”的他心情肯定不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講臺上的甲聽懂了這番話,臉上露出了愧色。我沒有放過他,讓他大聲說:以后遇到事情我要學著使用積極思維。同時也讓全班孩子大聲說出這句話。
? 孩子才四年級,什么都還沒有定性,什么都還來得及,讓孩子學會積極思維,會讓他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