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游記分享的緣故,最近私信我的人明顯多了起來,總結起來無非就兩個問題“你做什么的呀,怎么這么清閑?”“我也想出去看看世界,可總有一些不得已。”
第一個問題說明:大家普遍性的認為,朝九晚五的生活和旅行這件瀟灑的事情并不搭邊。
第二個問題說明:大多數人都會把想做的事情停留在前半部分,也就是想的部分上。
我不過二十幾歲,自認為還未能形成健全又完整的價值觀,唯一能為大家做的,只是把我的想法分享給你們。下面的故事可能會有些長,概括的來說就是兩點:為什么要朝九晚五?又為什么要浪跡天涯?
1.為什么要朝九晚五?
我其實和你們一樣,一點也不喜歡朝九晚五的生活,我甚至不喜歡城市的喧囂、擁擠、車水馬龍,我理想中的世界和每個文藝青年所幻想的一樣,在城郊有所房子,不必很大,溫馨就好。可以種花、種草,再種些瓜果梨桃;養只溫順的狗狗,一只慵懶的貓咪,所有的日子都伴著陽光,花香,與書的氣息。
但生活哪有那么多的詩意?
我嘗試過那種我向往的所謂“自由”的生活,可在待業在家的那兩個月里,不但沒感覺到所謂的“自由”,反而喪失了一定的“自由”,這個自由不但包括了財務自由,也包括了“人身”自由。
你肯定會疑問,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沒錢啊。
錢,真的是個俗氣的東西,可當你需要它的時候,它就會變得無比高尚。斷了收入所謂的“自由”日子里,每天只顧算計著怎么省錢,不太敢出門,更不能奢望去旅行,最可怕的事情是,“與世隔絕”的日子里,寫作靈感也像枯竭的泉眼一般,本就不多的兼職稿費變得更加可憐,煩躁的心情也越加無法安寧。
本是可以睡懶覺的日子,卻總會莫名其妙的清醒;原本以為的自由卻成了無形的壓力。自我的經驗來看,年輕人理想中的自由也是需要一定的實力的,或者你家境殷實,或者你心寬體胖,或者你有足夠支撐自由的實力……
以上三點我都不符合,這也是我再次選擇職場的根本原因。
我特別認可那句話,“越忙的時候越有時間享受生活。”
里面所提及的“時間”其實并不是寬泛意義上的時間,這里可能又涉及到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了,但人有的時候就是這么奇怪,忙碌的時候才有規劃,有目標,做事才更加有效率,生活似乎也充實了不少。
朝九晚五與旅行其實并不相悖,哲學里都在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正因為我有了旅行的目標,工作才變得越加地有動力。
其實,你們都猜錯了,我的工作并不清閑,而且每周單休;為了可以多賺些錢,私下里又接了很多約稿。很可能你們睡覺的時候我還在工作,也很可能你們吃完午飯的時候,我還未來得及吃早飯……
這么辛苦的意義在哪里?也許只是一張機票、也許是媽媽的一件嶄新外套、也許是我幻想許久的某某產品全套……更關鍵的是,當我不為生活所迫的時候,才能夠真正不帶任何功利心的去寫我真心喜歡的文字,去感受那真正覺得溫暖的驕陽。
2.為什么要旅行?
更準確的來說,應該叫做為什么要去外面走走?
過年的時候,被人拉進了一個中學同學的微信群中,里面都是一群既熟悉又陌生的當年同窗舊友,他們聊著過去時的想當年,現在時的工資待遇,未來時的家庭孩子,眨眼間就從青澀懵懂的孩提時代轉換成了俗不可耐的成人世界。感覺已不再屬于同一個世界,便默默地退出了群聊……
退群沒幾天便見到了我五六年未見的發小。上一次見面的時候她的婚期還未定,再次相見的時候她卻已經是個三四歲孩子的媽媽。去她家之前我緊張了好久,不知道久違的相見會是怎樣一副畫面?
那是一次很愉快的相見。因為嫁到了南方的緣故,這些年她也經常奔波于好幾個城市之間,眼界明顯變寬了不少,她給我講某地的飲食習慣,又講起了哪里的小吃比較地道。最讓人驚訝的是她的女兒,我一進門,她大喊一聲“小姨”便撲了過來……見過世面的孩子,沒有絲毫的靦腆與扭捏。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愿意拿出來分享……
去外面的世界走走,見識很多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風景,世界給予你足夠美好的時候,你也會愿意以愛來回報。那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與這個世界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其實我們都過了快速交心的年紀,當你足夠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也許才能夠真正地學會如何為這個世界,為別人留有余地與善意!
3.旅行和朝九晚五哪個更酷?
我覺得那些既能肆意暢快的玩兒,也能拼命努力的工作的人才比較酷。
大冰在《阿彌陀佛么么噠》中寫道:一門心思地朝九晚五去上班,買了車買了房又如何?一門心思地辭職退學去流浪,南極到了北極又如何?真正牛B的人生,應該是: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夠浪跡天涯。
不要把旅行的夢想束之高閣,也不要認為每天的三點一線毫無意義,只愿在揮灑熱血的年紀可以毫不保留的努力。
來,干了這杯酒,我們一起加油!
作者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