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是個比較有意思的存在,你費心思寫篇一兩千字的原創,還配圖,但其點贊和評論通常還比不上你隨手發的一道菜,或者一張電影票。這是一個碎片化的讀圖時代,而且,你提供的話題要具備廣泛的參與性,譬如目前正奔著30億票房去的《戰狼2》,有幾個人關心你大學四年的陳年舊事呢。
觀察評論的角度和內容就更有意思了。有人推薦你在影院旁邊的某家飯館解決午飯,由此引發關于鹵煮、拌飯、蓋飯、螺螄粉的討論;有人質疑你對電影的評價,我于是不得不解釋那短短一句點評字里行間的意思;還有說“同意”、“很棒”的,我就不大明白這是評論電影本身呢,還是我的觀點了;有一兩個羨慕我獨自一人爽的,還有個別人不客氣地指出來,這一定是免費票,否則我不會去看。還還用說嘛,上面印著“工會券”的啊——讀圖都不仔細。
獨自一人看場電影,這種經歷還是頭一回。免費不是原因,電影火爆不是原因(我一向對一窩蜂的場景避而遠之),而是一個人閑極了,在家翻領導的皮夾子,發現過期的、快過期的電影票兌現券好幾張!
回來說說《戰狼》。我仍然覺得從影院走出來后的那一句點評是很準確的,這是一部美國大片風格的中國電影。說一下我理解的美國大片風格吧。首先是個人英雄主義,一個人單槍匹馬能夠拯救國家、甚至全人類,逗我玩呢吧這是。電影開始沒多久,將軍對吳京說,你要一個人在沒有后援的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坐在我旁邊的觀眾噗嗤笑了。第二,是情節和細節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我方戰艦對吳京的手機進行定位后,將軍下令“發射!”,難道吳京是朝鮮戰場上喊“向我開炮”的王成嗎?發射的導彈為什么只專門炸壞蛋的坦克?玩具大小的無人機能發射子彈?非洲戰亂國家的4G網絡超級好用啊,視頻連線杠杠的!最后,就是各自要傳達的精神,在它那叫美國精神,在咱這叫主旋律,譬如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大國崛起,強軍建設甚至可能還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我說京東上的茅臺53度飛天得憑運氣才能買到呢,原來運了好多給非洲人民消費了。
另外一個深刻的印象是《戰狼》對美式大片照單全收式的模仿。電影開始展現主人公非凡身手的小試牛刀;英雄美女在生死考驗中產生的情感和炮火中的熱吻(咱們這回稍微低調些,因為原配還活著,不能放肆);正反兩派代表人物的終極博斗,英雄命懸一線逆勢反轉;電影結束時,在世界某個犄角旮旯隱居的英雄接到執行下一次任務的通知——觀眾們,請等待續集!
模仿也是一種有益的學習,也有高下之分嘛,所以對電影總體我還是點贊的,雖然里面的幾句口號式臺詞顯得假,但我還是在一瞬間激動得鼻子發酸——在電影里喊口號總比在主席臺上喊口號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因為這是讀圖時代、多媒體時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