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嫻 清
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名字公布,就會出現各種網友八面生風的解讀姿態,無論讀沒讀過這個人的作品,聽沒聽過他的音樂,跑出來羅羅一番的大有人在。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鮑勃·迪倫獲得,出人意料的是他是一個音樂家,民謠樂手。人們正在驚異他的身份的時候,又暴出他拒接諾獎的新聞,一番火上澆油,或貶或褒的文章又都涌現出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音樂與文學向來是不分家的,中國古代的詩歌大多也是可以吟唱的,“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民謠歌曲本是民間藝人表現一個民族的習俗和精神的音樂體載,內容駁雜,從原始的民間謠歌到現代的搖滾等風格的演繹,民謠帶著深重的本土特色,本就是文學最原始的一種形態。
我國古代的歌謠就是詩歌源頭之一,《卿云歌》、《擊壤歌》等追溯至上古時期。
然而對謠辭的整理,后世的文學評論者則說辭不一,有的把謠辭相當看重,以為是詩源,只有取法乎上,才能創立新的詩格;有的則認為謠的內容淺俗,又因年代久遠,吟唱的曲韻已經找不到了,就不怎么看重。
事實上,所有的音樂體系和文學脈絡之間本就有著互相連屬的關系。就算是后代偉大的文人,如蘇軾、柳永等也是精熟曲韻的妙才高手。
藝術的起點,都歸結對人性中最初的悸動,各國的古老藝術源頭其流脈不同,但此點亦有相似之處。美國的民謠歌曲也會有在民族音樂特點風格基礎上的人個人深度情感的發揮。得到了諾獎的這位民謠歌手對音樂的創造也自有來源。
拒接諾獎,有人認為是作秀,其實很多人不了解真正的學者或是文學家、藝術家對這些身外之物,名利榮譽看得很淡,一心做點事情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居里夫人也曾經將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牌當成女兒的玩具,并不認真當回事。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拒接諾貝爾文學獎的背后動因也可能不是高大上的藝術追求,可是不知道為什么諸多優秀的美國作家沒有得這個獎,卻頒發給他。若他是以國別論,美國式的自由不要歐洲人的獎,就可見美國的自由也是有國別限度的。
其實,拋開諾獎這件事,反思我國古代的那些美好的民謠創作,應該給予現今的當代音樂更多的滋養,如今難以覓傳統余脈的影響。行走在音樂與文學之間,會更了解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人的情感的感染作用。
狂野中縱欲橫流的音樂也會讓人走入黑森林里出不來,希望不要囿于個人的情感,把更多好的音樂創作出來,讓我們的耳朵不會只沉溺在靡亂之音中,方能悅心悅情,走入藝術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