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決心好好努力之后,首先看的就是關于精進以及戰勝拖延癥之類的書,看了很多本,那些書都仔細分析了拖延癥的成因、種類,列舉了各種方法教我們如何堅持,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戰勝自己。也有些許收獲,但是,拖延的現象依舊存在。
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一期《邏輯思維》,羅振宇看待拖延癥的角度與眾不同,讓我不禁雙手贊同。
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啊
像羅胖說的,很多拖延癥的書都是媽媽式的嘮叨。什么番茄工作法,什么時間管理,我如果真的能堅持下來,我還有拖延癥嗎?就是堅持不下來才叫拖延癥啊。就像媽媽小時候對我們嘮叨的話:你上課怎么不認真聽講呢,你得認真點啊!你考試太粗心,你得細心啊!這……有用嗎?其實人的行為的改變,必須源于內在驅動力,也就是心理和認知的改變,有了內在欲望,才能促進你外在行為的改變。
拖拉一點也無妨
長期以來,大家都把拖延癥看成一種病,那些寫書的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治療,所以有拖延癥的人自認為自己有病,于是不停地找藥對付自己。可是想想同性戀,剛開始別人都認為是不正常的,但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地認同同性戀,同性戀原來不是病,只是另一種性傾向而已。
人類本來就不是自己構想的那么光榮偉大,本來就不是理性的動物,可以說人人都有拖延癥,拖延其實是人類的一種底層心理機制。最好的方法是學會利用這個特征,把它變成有價值的事。比如你同時找幾件都想拖延的事情,必須在其中選擇了干,這樣為了拖今天這件事,你可能就把以前拖的事情干了,拖拉的時間畢竟做了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強過玩游戲看電視這類浪費時間的拖延方式。
有用的方法
把創造性的任務分解成機械性的任務。很多事情拖不是因為懶,而是那些擔心做不到的創造性的任務,于是一直拖著。例如看一本新的書學一項新的知識,總是看不進去,那就用筆抄寫定義,多抄幾遍就明白了。
讓種子飛一會兒。不管事情多不情愿干,先把這件事情了解下,再去做別的。這好比高中的時候語文考試,老師會讓你先看下作文題目再去做前面的題目,其實在你做題目的時候你的構思已經在心里生根發芽了。
找人看著。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找一群人一起互相監督,這個時候你的另一種心理機制就顯現出來了,那就是虛榮心,這也是一種心理因素,可以說很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