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磊落險峰行,玉壁月華明。馬疾香幽,崖高人遠,微步縠紋生。拔開葫蘆兒口,三口烈酒痛快入喉,末了輕描淡寫地甩甩衣袖,壯士此去兮,能飲一杯無?
這顯然是我胡謅的,身不為這般俠士,江湖也不是那個江湖——刀光劍影躍然紙上,武林豪情揮灑于墨間。在文學江湖之中,免不得憶起此番光景。小酌一口清酒,潤入脾臟,對比起仗劍天涯的瀟灑,又是一種不同于烈酒般的從容了。
在這江湖上讀書,就有如吃酒,這已是流傳久遠的說法。一直敬佩提出這般感悟的文人或是莽士,不知是嘗盡天下酒,醉盡平生事才得閱盡世間書,方為人上人的道理;還是醉為一半,葫蘆兒里的寶貝與你唇瓣相貼時令你渾身一陣酥麻,嘆道“這便是我找尋已久的東西!如今叫我不好好領教你一番!”如此反復細品,葫蘆換了一個又一個,里頭的寶貝卻還是那個寶貝,直至你在這酒中醉了又醒,醒了又醉,伴你幾載過后突然品出了其中的滋味,頓覺天涯開闊,像是入了另一片江湖——換上新的美酒,順帶還品出了這幾載下來釀酒的方法。
便接著上路,接著把天下之酒嘗遍,接著醉于又一個葫蘆中……讀書也可同吃酒般自在,卻又不如吃酒似的有著一干為快的果斷。博覽群書是衡量個人才學深淺的重要標準,在識乾坤之大,品人間百味的同時沉淀著更為厚重的東西,謂之為品格、素養之類,便有蘇軾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便能在泰戈爾感嘆“生如夏花之絢爛”時,憶起圣經中“免我無枝可依,免我顛沛流離”,由此對當下的這一刻心生敬畏,以博覽所帶來的廣袤充實生命的維度。
如果說博覽更像是飲金庸之酒,多與江湖朋友干杯結義,那么熟讀則似品古龍之酒,鉆于研究美酒的別致特色,少了點群聚的豪氣,多了分“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寂寞。這寂寞令你讀的透,讀的深,讀到骨子里去,讀到有朝一日的大徹大悟,而渾然不知自己已探索了多遠的路,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熟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反思,初讀“平淡如水”的文字,再讀“濃郁似酒”,每次舔舔唇間,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
該如何吃這酒呢?淺嘗天下之釀吧!在天地間自由行走幾番,感受人生所謂生趣,卻也別忘了在葫蘆兒中常備上寶貝,值得你淺嘗之后再細品的“陳年老窖”,發現驀然回首,這世間醇美竟一直藏在小小葫蘆中,待你去反復品味。
能飲一杯無?
你說,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你說,歲歲千壺酒,來者慰風塵。
能飲一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