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 2016年第10期的《中國企業家》雜志里面有推薦,后來看到張衛健桌面上也有一本,我就圖書館搜了一下,然后竟然還有。
- 20160819第一次開始看并結束第一部分;20160825讀完并提交到簡書上。
內容
推薦序
- 李稻葵
- 文學永恒的主題是人性
- 信息不對稱和消費者的非理性導致了市場機制失靈
- 復旦張軍
- 對自己意志力的過度自信給消費個人帶來了經濟上的損失。
- 長期而言,利潤的存在會吸引更多人投資它,由此導致競爭加劇,利潤消失。導致了社會經濟資源的浪費。
- 市場最大化地滿足了我們的需要,至少在決策那一瞬間是這樣,但這是一種真正對我們有利的理性需要嗎?
- 在一個具有良好監管的市場上,沒有人可以通過利用他人的心理弱點獲利。但 監管是有成本的
前言
- 我們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這個弱點常常會被逐利的商家抓住,并加以充分利用。
-
被欺騙者可分為兩者類型
- 心理型的:
- 感性超越了理性
- 對現實的認知上存在障礙,就像在錯覺的引導下行動。
- 信息型的:
- 純粹是因為有人故意設圈套誤導我們,所以才干了蠢事。
- 心理型的:
- 顧客在這些有紀念意義的儀式上嚴格遵循量入為出的原則,就會被其他人看作小氣鬼。
導論 做好被騙的準備:欺騙均衡
- 人們只要想得到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而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PartI 未付的賬單與金融崩潰
chap1 誘惑之路
- Suze Orman的《九步達到財務自由》
- 人們對待金錢和消費的態度是情緒化的,人們在決定如何花錢的時候甚至會欺騙自己,一點都不理性。
- 自由市場經濟不僅會帶來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也會帶來迎合人性弱點的東西。
- 在自由市場的均衡中,只要人性有弱點,市場就會利用這些弱點。
chap2 信譽透支與金融危機
- Carl Shapiro提出 欺騙均衡使得劣等品生產者在自由競爭市場里普遍存在的觀點。
PartII 形形色色的欺騙
chap3 廣告商知曉如何放大大眾的弱點
- 廣告其實是利用大眾信任來欺騙的狩獵場。
- 人們很自然地以敘事性的思維思考。
- 三位廣告大師
- 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
- 自傳《美國遺產》
- 廣告商喜歡宏大的故事
- 克勞德.霍普金斯(Claude Hopkins)
- 1907年被拉斯克發掘并雇傭
- 大衛.奧威格(David Ogilvy)
- 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
- 廣告商的作用就是滿足這些客戶的愿望,即利用影響顧客心理活動的技巧促進銷售。
- 《隱藏的說客》,《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 給合適的人講合適的故事非常重要。 新聞和廣告之間有奇怪的相似性,它們都在講故事。( 關注仇恨消息的人可能實際上并不是真的喜歡它,相反,他們收聽這類新聞只是受自己人性中的弱點所驅使。)
chap4 汽車,房地產和信用卡中的欺騙
- 哪里利潤高,哪里就容易發現欺騙(宰客)行為。
-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上鉤,恰恰就是因為我們小心謹慎。
- 有間接證據表明,使用信用卡的人會花更多錢。
- 商家的逐利競爭就是看誰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消費者的弱點。
chap5 政治欺騙
- 注:沒有接觸場景,又是美國的例子,收獲不大。
chap6 食品欺詐,制藥與舌尖上的欺騙
- 欺騙仍在繼續。發生改變的不過是企業的欺騙方式而已。
chap7 創新:好的,壞的和丑的
- 基于新想法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會不斷擴展人們進一步選擇的范圍。
- 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如果新想法完全是技術領域的,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論;但有些想法的核心內容是關于如何利用他人的?!?/li>
- 三項發明
- 臉譜網
- 臉譜網首要作用并非為了朋友來往,而是為了 讓人“獲得心靈慰藉”的載體。這樣可以在一種別的地方很難得到社會認同。
- 處處排名
- 排名自有其作用,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扭曲。但有比扭曲更嚴重的是是,等級高的人往下看那些排在他們下面人時心理上的扭曲,會對他們抱有鄙視的態度,這種態度會傷害每一個人。
- 卷煙機
- 臉譜網
chap8 煙草與酒精
- 有一個毋庸置疑的觀點:那就是酒精的危害可以與卷煙的危害相提并論。
- 酗酒真正危害在于它對酗酒者人格的主觀的,難以察覺的改變。
- 商家用欺騙的方法來引誘消費者做出對自己不利的選擇。
chap9 為利潤而破產
- 美國1986~1995年的儲蓄和次貸危機。
- 在高空置率的情況下,房子還在沒完沒了地建造,這看起來與新房開工的資金可得性有關,而不是和人們的實際需求有關。
- 供求規律事實是起作用的,不過是在一種掠奪的方式發揮作用。
chap10 米爾肯的騙局:以垃圾債為餌
- 用經濟學的話來說,資產價格被哄抬正是由于道德風險問題。
chap11 反制欺騙的英雄
- 《金錢的價值》,蔡斯和施林克所做不僅僅是倡導應該制定產品質量標準。
PartIII 結論與后記
案例與經驗
- 人會被欺騙的原因:注意力被別人操控。(因為他們告訴自己的故事是影響他們決定的重要因素。)
- *自由市場確實允許人們進行自由選擇,但是同時了也允許人們自由地欺騙別人,自由地被別人欺騙。
理解欺騙均衡的意義
- 經濟學家系統地忽略了或者淡化了欺瞞和詐騙在市場運行中的作用。
- 癌癥的本質就是我們自身良性的生理機能發生病變。{ 惡性腫瘤的出現,恰恰是因為人體的防御系統太好了。--是真的嗎?}
- 最具有“隱藏屬性”的例子就是噴墨打印機。買家最關心的是打印機的價格,但他們忽視了后續的墨盒成本。
- 欺騙是一種普遍現象,只要人們在信息或者心理上存在可以被用來獲取利潤的弱點,或者可以制造出這樣一種弱點,欺騙就會存在。
- “人們真正想要什么(他們需要的)”與“人們認為自己想要什么(他們喜歡的)”之間的差異。
- 欺騙其實就是使得某人做出對欺騙者有利的決策,而不選擇真正對自己有利的決策。
收獲
- 這本書共356頁,但有100頁是注釋,能看出其嚴謹性。
- 我不具有太多的經濟學知識,以及美國文化的一些場景,客觀來說的收獲主要體現在一些結論上,我還需要看看豆瓣上的書評,來知道自己知識上的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