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可笑,我是一個沒有參加過中考、高考的專業技術人員。有人說:不走尋常路。我的人生經歷還真的與大多數人不同。現在的我真切的體會到保持傳統思想對人的一生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由于從小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我受盡磨難。也是由于這堅韌不拔的傳統觀念,我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笑看人間疾苦。
目前中國的文化領域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在極性的一端是對中華悠久傳統不屑一顧的崇洋媚外者,在極性的另一段是抱著傳統觀念死學死講的頑固不化者。崇洋媚外者以年輕人居多,因為他們生活的年代是西方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占據主流的年代。頑固不化者以年長的博學鴻儒為主,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可以說耕耘一生,但是總是引經據典。也許是書讀的太多,也許是思想過于保守,學問越大越不能融會貫通,總是使自己的學識脫離實際,無法解決現實問題。
由于中國在文化的傳承上依然像從前的模式,學校教育傾向于書本知識的嚴格灌輸,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思維模式被綁定在書本上,無法做到學以致用。傳播教育的為人師者,無論是義務教育的專業老師,還是名牌大學中的教授名家,在著書立說時,多為理論的精至分析,少有點石成金的解決方法。這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少一些脫離實際的高談闊論,多一些切合實際,可以實現的真知灼見,才是真正的學問。
我對中國傳統評書藝術情有獨鐘,對經典評書《三國演義》更是百聽不厭,因為這部古典名著被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先生用語言的魅力詮釋到了相當高的境界。每每聽到《諸葛亮閑走柴桑,舌戰群儒》的名段時,不但為情節的精妙感嘆,更加為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所折服。簡單粗略的描述一下其中的對白,只為闡述其中的道理。
在江東眾謀事中,有人向諸葛孔明發難:“諸葛先生年不足三十,讀過幾部經典,著過幾部書籍?安敢來我江東做說客!”出此言者,一臉輕蔑的注視著孔明。只見孔明輕搖羽扇,不慌不忙的說道:“著書立說不過是腐儒之能爾。如果遇事百無一策,雖寫下揚揚萬言又有何用?!”只短短幾句話,說得江東謀事們自愧不如。
請問:讀書是為了什么?學習知識是為了什么?其實任何知識都是從生活中來,在你掌握它之后又要活用到生活中去的。知識永遠脫離不了生活,而且知識越豐富,人們的生活就應該越好。如果每個人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使自己以及別人,或是人類社會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那么知識不過是空談而已。無論這空談有多大氣磅礴、妙語連珠,都沒有任何的實際價值。這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