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中尾端,深夜12.15,來到了自己常來的網咖,一個人、一杯茶、兩個香腸和兜里的半包煙。
黑夜讓人變得更感性,沒有睡意,想找個這個時刻還熱鬧的地方,簡單地寫點東西。
因為一直以來沒有讀書和寫作的習慣,現在刻意去寫,必然會顯得很刻意,有點繞。
國慶節前刻意花了一周時間讀完了《持續行動》,刻意地寫了一些讀書感受,在刻意中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收獲。然而接踵而至的長假,好像也刻意地打斷了我的持續行動,中間就斷了幾天,一開始心里有些不安、到今天又有點平復了,我想我該復盤一次自己,在我刻意學習的內容在我腦海流失殆盡之前。
首先,我反思了自己走過的路,一直以連續創業的自由職業者自居,其實我只是”間歇性失業者“。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會多多少少高估自己,漠視不足放大成績。曾在自己的微博里,我定義自己是”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我就是一個時常活在自我矛盾里的人。內心深處敏感多疑,習慣在樂觀和悲觀兩頭跑,跑累了就迷失了,這種感覺出現過很多次,迷茫無助讓人窒息。
Scalers這本書寫的挺實在,盡管有些地方有些啰嗦,但他理清了一個人如何自我驅動,持續成長,看完他的這本書,我接著看《心力》,基本就只是泛讀了,很多地方都類似,這些做出成績的人,他們的路子都是大同小異的,讀一兩本基本就夠了,關鍵還是持續行動力。今晚在《心力》里,筆者提了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我的心為之一顫,emmm...這個詞好,積極的悲觀主義 到 現實的理想主義, 這也許就是我該選的路吧。
通過精讀《持續行動》和泛讀《心力》,我自我感覺一個人成長需要具備或者有意識的創造下面的條件:
1. 如果你不是出生在羅馬,你就要持續學習,期間自我滿足會迷惑你,曾經的朋友會疏遠你(因為你沒時間)
2. 升級認知力是一個周期性的工程,認知力在能力之前,分自我認知和對外認知。自我認知可以知道自己缺什么,能做什么;對外認知,可以給自己一個方向;如果你缺乏認知力,那你只要持續行動,不要怕自己做的事情沒意義,一定要多思。
3. 心力:就是支撐你持續行動的內心原動力,scalers的歸因方式和吳世春的理想主義者,說的是如何讓你支撐下去,你越會調節,你心力就越強大。
4. 為建立自己的競爭壁壘提前布局: scalers提出要選擇需要時間加持的技能在時間軸上文火熬制,吳就兩個字”現實“。
5. 跨學科學習,幫助你建立立體的知識結構,提升你思考的維度,用寬屏看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