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元宵節歷來是人們賞花燈、逛廟會、觀焰火、看地方戲的好日子。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都稱“過節”,唯有元宵節獨稱為“鬧”。一個“鬧”字,便淋漓盡致地展示了這個節日的特別。
在青島的市區,正月十五這一天,島城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太平路上的天后宮。雖然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也未曾在元宵節之日到天后宮賞月、觀燈。直至去年的元宵節,看到電視上宣傳有猜燈謎、剪紙、變臉等喜慶項目,便興趣大濃,決定一家三口逛一逛天后宮的廟會。
在華燈初上之時,我們滿心愉悅的坐著公交車去了天后宮。剛剛下車還未走到天后宮,便看到門頭的兩側掛滿燈籠,隨風搖曳,猶如掛滿了的紅于晚秋的紅燦燦的大柿子。張燈結彩的燈籠下,人影攢動,呵,來的人還真不少。我不由得想起母親說的“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紅燈。風吹燈籠滴溜溜轉,今年又是個好收成。”這首民歌。恍惚間 ?便在天后宮正門廳看到了兒時記憶中的東西:泥老虎、草編鞋、草編包、納鞋墊兒、剪紙、年畫、烙畫糖畫、中國結等許多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女兒興奮地指著窗花說:“這是人剪的嗎?!細得看起來都像頭發絲。”旁邊一個帶著長鏡頭相機的老先生,戴著一副黑眼眶的老花鏡,兩眼悠悠一番,插話說:“這才是真功夫,他們的剪刀就是不一樣啊,藝術就是藝術!”柜中陳列的扁的、尖的,帶圖案的剪刀形狀各異。來到院里,謎語長條掛在兩側,一概是毛筆所書,近瞧都能聞到淡淡的墨香,在這些個燈謎間,我像是得到了什么優勢,竟成為它最可愛的孩子,歡喜的似乎都能猜中一樣。碰到那詩文雅句的謎面,更具吸引力,就有不同的游客大聲頌讀。院子中央搭著舞臺,一群大媽扎著長辮在扭膠州大秧歌;舞臺下,有相互扶持的老人,有耳語的情侶,有騎在爸爸肩頭的孩童,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深入到后院,人明顯的少了些,祈福的許愿樹上掛滿了許愿的小竹排,霎時有了廟宇的肅穆感,靜下心來雙手合十,默默許愿……媽祖文化、百家姓氏文化都在這里可隨意欣賞……已近550歲得天后宮,完全沒有了平日的靜寂,而變得熱鬧非凡。這里滿周圍都流淌著甜蜜,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男的、女的、老人、少年都在展示著自己的快樂。“鬧元宵”,鬧的是一份心情,一份歡樂,一份精神,一份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向往。即是這樣,那么就盡情地鬧吧,鬧出一個安居樂業、富裕文明的和諧家園。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我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竟是第一次在正月十五時到天后宮逛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喜歡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求一家人在一起熱“鬧”。為此就會淡忘了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個“鬧”字的真正意義。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傳統節日更是歷史悠久,在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間,各個地方都有著各種充滿地域文化的傳統活動,傳統文化的延伸需要每個人的傳承。
正月十五“鬧”元宵,讓“鬧”真正體現出來吧!打開門,出去領略各地的傳統文化活動,你會發現傳統文化所傳承的不僅僅是你看到的那些。
今年的元宵節,我們相約一起"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