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拾瓔
在簡書沖浪的時候,我不時看到有人在文章末尾或留言處說:終于憋出一篇文章了!
看到這里,我總忍不住會心一笑:什么,你憋出來的文字也叫文章?
笑時動念,就想寫點什么了。
我首先想知道什么是文章?
于是,我去查詞典。它給出這樣的解釋:
“文”即“紋”,指“紋路”、“紋樣”。“章”本指“屏蔽”,轉指“外表”。“文章”原義指“有紋樣的表面”,諸如服裝上繡繪的龍鳳圖樣、皮膚上針刺的花卉圖案,等等。文章現在指篇幅不很長的單幅作品。
那么,什么是作品呢?指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品。
所以,無論“文”還是“章”,還是“文章”,都應該是給人帶來點兒美感的單篇文學藝術作品。
可是,我發現“文章”一詞不知不覺變化了,變成:凡是一篇單幅文字,大家統稱為“文章”。
好吧,沒辦法,那就都叫“文章”好了。
可是,沒有寫作靈感,沒有傾訴欲,硬憋出的文章怎么看吶!
對!我就是靈感派!
我始終認為,靈感是構成一篇好文章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什么是必要條件?就是沒有它結果必不成立;有它,結果也未必成立。
用到寫文章上,就是沒有靈感,一定不會有好文章;有靈感,也未必能寫出好文章。
什么是靈感呢?見仁見智,我理解為事物對人心靈的觸動,是屬靈的范疇。
我不時看見有的人,甚至是權威人士鼓勵初學寫作者說:寫作這個事,實際上是個技術活,首先必須寫,寫久了自然就有成效,你不寫怎么能越寫越好呢?
這話我一開始相信,現在也相信,將來也會相信!不過,這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你寫的文章必須是靈感催生的!如果你沒靈感,是硬著頭皮或為完成作業梗著脖子硬寫,為寫文章而寫文章,那是憋文章,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是死氣沉沉的,是沒有一點點生氣與活力的單個文字的堆積,仿佛一潭死水,一摞破磚爛瓦。
因為文字沒有靈氣,不能給人帶來審美和思想的啟發,這樣的文章一定沒人待見,沒法傳播。寫了幾篇之后,自己也沒有了動力再寫下去,寫作生涯也可能就結束了。
那么,有靈感的文字當然是不同了!
它雖不能像蘇軾那樣“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但靈感一旦注入文字,就和前者有本質的不同。
有靈感的文章,或如長江大河,或若溪流淨淙,甚至是春日急雨,細流一脈,哪怕它混著枯葉、雜草、落花甚至僵蟲,只要是內心里想要傾訴的,寫出來的文字,也是可讀可看的。
文章與繪畫、唱歌、表演、雕塑、建筑等藝術品類是一脈相通的,沒有靈感的支撐,無論你有多勤奮,多刻苦,文章都難上水準的。
所以,用心憋出的文章有意義嗎?
寫作,平常心就好
目前為止,關于寫作的書,我只看了一本村上春樹寫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這位極有天賦的職業小說家是這樣寫文的:
第一,他不硬寫。村上說他從不接受約稿,因為接受約稿就受人之托,等于給自己戴上了一副枷鎖,不能憑著本心去寫作了。這樣就失去了寫作的快樂。所以,不想寫小說時,就做做翻譯,或者去旅行,當靈感召喚自己時,再回來寫作。
第二,寫作無規律。他寫作從不計劃周全,按部就班,而是跟著感覺走,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當他感受到一種坦率而強烈的沖動時,便顧不上前因后果,趴在桌子上不管不顧地寫起來。
第三,對寫作從不厭倦。正因為他喜歡寫才寫,沒有靈感就不寫,寫作過程非常愉快,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喜歡的事正是自己擅長的,天長日久也不討厭。他才能把寫作這個事堅持一生。
你看,就這樣,我們就堅持一顆平常心,既不強求,也不遷就,不為自己定目標,非要日更或規律性的幾天一更,不機械化,跟隨自己的內心,我們的作品怎么會沒有靈氣呢。
就算我們的文采不夠,寫出來的文章也是惹人喜愛的,就像一個長相粗疏的村姑,雖說不上驚人的美麗,卻有一雙生動的眼睛。
如果我們寫作時能夠全神貫注,不寫時也能云淡風輕,寫作就變成一種享受和快樂,也可能終生保持寫作的興趣和激情了。
寫作,終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網絡的進步,平臺的發展,使得現在人人都可以寫作,于是寫作班鋪天蓋地,很多人組成各種各樣的寫作群體,互相督促,感覺全民創業沒有實現,全民寫作倒是實現了。
寫的人一多,自然供大于求。于是,有的人就挖空心思地推銷自己,更多的人就有了寫作的壓力。本來一件好玩兒的事兒,寫作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一種巨大的壓力,憋文章的事也就不足為奇。
退一步海闊天藍!
難道,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真能讓寫作成為一種安身立命的事業嗎?充其量就是自娛自樂,是生活的點綴,或者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當我們寫不出來的時候,就把寫作這個事存個念想,轉身投入到豐盛的生活中去。
我們專心于工作,享受讀書和思考的樂趣;
我們去觀劇,看畫展,到博物館增長見識;
我們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聽晚風,看流云,想梅花落滿南山的意境,注目翩然而至的美麗姑娘;
.........
就這樣,當“草在結它的種子,樹在搖它的葉子”的時候,當早起的你聞見梨花的芬芳,晚歸的你注目一溪新月,即使不寫作,也能感覺到生活如此美好!
所以,文章千古事,就讓我們摒棄一切的功利和虛榮,用愛、自由、思想、享樂和靈感去支撐起她的框架,用生活去填充她的內容。這樣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