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日,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我與13個孩子一起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周末——我們在三月三廣場做游戲、讀繪本、做手工,分享閱讀,分享快樂。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我的“揚媽'為愛朗讀'線下故事會”第二期落下帷幕。
? ? ? ? 從最初決定做親子閱讀公益故事會到今天,半個月時間,組織了兩場故事會。雖然活動產出較高,會場氣氛也不錯,但我知道,活動中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很多細節需要調整完善。所以,我得放慢腳步,總結、消化、沉淀,才能進步。
? ? ? ? 在第一期故事會后,我就發現自己有個大問題——明明開場白和結束語都準備得好好的,可是到了真正活動時,總是把握不好時機來講述,致使活動顯得“頭輕腳也輕”。發現問題后,也有意識地去調整,但第二期故事會下來,發現還是不得章法。不過,幸運的是我昨天邀請了一個超級棒的義工——小蜜蜂媽媽:曾老師!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老師。故事會前我給她的特別分工:1、負責活動拍照;2、活動后以專業的眼光點評活動優缺點。真的很慶幸自己的這個決定,讓我找到問題所在和解決辦法:
1、在熱場游戲時,我只講完游戲規則就開始游戲。其實可以做得更好:講完規則時,應給孩子示范游戲角色,用行動解說角色特點,孩子理解了角色,才能快速進入游戲。
2、故事開始時,我直接請出今天故事會要閱讀的繪本。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先把繪本用東西包裹起來,設置懸念,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然后正式而隆重地揭開謎底請出繪本。適當的儀式感,能讓孩子和家長更正視活動本身。
3、手工環節,我是講完制作方法,然后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手工。雖然內容選擇自認不錯,但總是有草草收尾的感覺。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在每個孩子完成手工后,分別拿著作品去場地中間拍特寫照片,讓他們有種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
4、活動結束時,我的活動總結太隨意。其實可以做得更好:應鄭重地總結一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表現,以及感謝大家的參與。儀式感很重要。
……
? ? ? ? 這些點評很中肯,對我非常重要。很感動曾老師的真誠相待。
? ? ? ? 而另外一個好幫手是靜瑤媽媽。負責幫我維持圍觀和在旁看書市民的秩序。這讓我可以專心地進行活動流程。
? ? ? ? 自己組織故事會,不理解的,覺得我是瞎折騰,倒貼錢還不討好。理解的,知道我是在用行動帶動身邊的人對閱讀產生興趣,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我想說的是——你們看不見的,是我的成長,還有我精神世界的豐盈。
? ? ? ? “舉辦更好的故事會”這一執念,激發了我前所未有的學習欲望。我向周圍所有可以學習的人請教,包括路邊賣玉米的阿姨、大院里的孩子、孩子們的小蘇叔叔……今天在去學習快板的路上,揚哥問我:“媽媽,小蘇叔叔是老師嗎?”我認真地告訴他:“小蘇叔叔不是老師,但是他會媽媽不會的東西,所以他可以做媽媽的老師。”想讓他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適時地給孩子種下一顆種子,靜待花開。
? ? ? ? 用行動解讀親子閱讀,用努力去迎接更好的下一期。愿更多的孩子受益于閱讀,愿最初的愿望開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