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文明,延續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告訴我們從何而來;五千年的文明,創造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時代的印記告訴我們,將走向何處。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
大湖之北,絕艷江城,楚文化獨領風騷數百年。我們相信,先祖祝融最終浴火而生,化為神鳥鳳凰,飛登九天。奔流不息的時間長河,終將這沒一剎那,沖刷成永恒,銘刻在這里。
越王勾踐劍通高55.6厘米,寬4.6厘米,炳長8.4厘米,而重量只有875克,不足兩瓶礦泉水的重量,不僅如此,它的含錫量約為16%到17%,劍身千年不朽,劍柄處有11道同心圓,距離僅為0.2毫米,和現代機床的技術相比,也毫不遜色。目前出土的越王劍有很多把,但能證明的是勾踐的只此一把,這把越王勾踐劍,劈開了春秋與戰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40年前兢兢業業的專家學者為我們檢測了越王勾踐劍,結果震撼了整個學術界。40年后,江博士通過科技手段,帶領我們進入勾踐劍的微觀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劍身金屬組織樹枝晶星羅棋布,宛若星盤,菱形紋褪去的黑色表面,顯露銀色的光芒。我們探索著勾踐劍無與倫比的浩瀚風景,也探索著先人無與倫比的智慧,這是時代進步,科技進步賦予我們的機遇,讓我們能從另一個維度解讀國寶,窺見歷史。
當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臨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業業地做好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載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時候,這個時代,一定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他的一生,不斷的與奇跡相遇,這雙眼睛見證過越王勾踐劍出鞘時的鋒芒,兩千年一遇絕無僅有;這只手溫柔地拂去了云夢秦簡的塵埃,澄清里歷史將真相揭開;他的雙腳一步一步走過許多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他的身影,伏案桌前,在一個又一個夏秋冬春,不曾停歇。七十八年的慢慢人生,他與湖北考古事業緊緊相連,請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二十世紀知名考古學家陳振裕。
1978年,考古工作人員打開曾侯乙墓室的第一塊蓋板之后,映入眼簾的不是墓室,而是一大片渾水,就在這時,一只顏色紅顏,造型優美的無頭小木鴨,撲通一聲浮出了水面,而它腹部的那副漆畫,畫中樂人們正在敲擊著樂器,就是我們今天要守護的國寶----曾侯乙編鐘。考古人員用墓葬的長棍,按照圖式樣子再次敲擊,沉睡千年的曾侯乙編鐘終于發出了震驚世界的第一聲。
曾侯乙編鐘總重量是2567公斤,上層叫鈕鐘,中下層叫甬鐘,還有正中間叫镈鐘,全套編鐘12個半音齊全,正面敲出來的叫正鼓音,側面敲出來的叫側鼓音。
編鐘是國寶,不能輕易演奏,出土至今,曾侯乙編鐘只奏響過三次。第一次,是在編鐘出土后三個月,恰逢建軍節,曾侯乙編鐘第一次向世人發出它那雄渾而又浪漫的千古絕響。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編鐘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第二次奏響,各國駐華使節都為之傾倒。1997年香港回歸,編鐘第三次被敲響,那是怎樣一個壯美的場面。
樂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