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瓦爾登湖》時,我不經意間想起了幾年前看到的小兩口在嶗山尋求原生態生活的新聞,接著我找到了他們的“家園計劃”和“南部生活共識社區”,這讓我很驚奇,也感到很新鮮。完全自力更生,盡量自給自足,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吃什么,住什么,用什么而忙碌,我感覺他們目前的狀況跟苦修的生活方式很像,雖然他們的初衷并非如此。我不知道他們的未來會發展到怎樣的程度,但只要有人類,就免不了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制度的存在,從我已知的人性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我不敢斷言,也無法斷言其發展結果。存在的事物,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我會探求更多的規律,也許有能夠斷言的那么一天。
在現代社會,基本上所有人都已經被物質綁架,就像被蒙上眼睛悶頭拉磨的驢子。每天大部分時間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拉磨,偶爾也會找點消遣的事,喝杯茶或者咖啡,看部電影,讀本小說,旅幾次行,見見朋友,侃侃大山,當然大部分話題也是怎樣更快更多的獲得物質。即便現實如此不堪,也總會有一些人在不斷的反思,隨著對時間流逝的覺察、痛惜和對命運自主的渴求,力圖尋求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看到網上有人說拉磨的總是驢而不是其他動物的原因是驢很蠢,不禁深以為然。即使是驢,也要學習,開智。很多人都在讀書、學習,但基本上都是為了做一只更會拉磨更討主人喜歡的“智驢”,卻從未逃脫出作為一只拉磨的驢的命運,也沒有想過要做其他動物做的事。在他們看來,這樣做的代價是最小的,物質收益卻是最高的,還會讓身邊的家人、朋友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會因此而獲得更輕松、收入更高的工作,會獲得更高的職位,最終會吃上更美味的飯菜,住上更大的房子,買上更高檔的汽車。這些本質上是因為他們遵循了現代物質社會的運行規則。當你也跟身邊的人一樣做事,遵從他們認為的“聰明人”的做法,他們會很高興,認為孺子可教,終于“懂事”了。
除了標榜自身的勤奮,社會關系的縱橫捭闔,他們還歸功于功利性的讀書,成功勵志、經濟管理類的書就是用來這樣讀的。“要多讀書”的口號越來越響,只會讓更多人去功利性的讀書,娛樂性的讀書,而不是為了反思自我,反思人生。現在人們總結的最好,喊得最響的一個詞就是“知識變現”。當知識被作為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必然會限定其內涵和外延,這是為了讓被精心包裝的知識更吸引眼球。人們被商品化知識的華麗包裝迷惑了眼睛,以為它是表里如一的,從里到外都是美的,殊不知人們被動接受的知識只是只言片語,從知識森林取來制作的一片片精致的楓葉書簽。低廉的知識被冠以各種提升XX思維、XX能力的噱頭。本來就是賣老鼠藥的,還能指望有什么別的好東西賣嗎?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奪去了深度思考和獨立探索的能力,又變成了一只被眼前的蘿卜所吸引的騾子。被物質蒙蔽了雙眼的人們很樂意為功利性讀書而掏錢,因為可以幫助他們更快更好的賺錢。
讓我感到矛盾的是現代科技和文明的飛速發展卻不得不歸功于資本主義,即使號稱無所不能的社會主義烏托邦,也不得不借鑒他們發展經濟的方法,但由于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現在的中國不可能會完全照搬。資本社會的主要標志有財產私有,市場自由等,經濟也是基于以貨幣為媒介的物質交換。金錢由一種交換工具,慢慢成為了物質的代名詞,有了錢便可以擁有更多更好的物質。然而,金錢不是萬能的,消除不了內心的焦慮,填充不了精神的空虛,維持不了長久的安全感。擁有的財富越多,反而越讓人感到不安,因為人們會害怕失去,那是來自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和恐懼。源自人性的嫉妒和仇視,讓富人們也無時無刻不提心吊膽。流浪漢們似乎就輕松的多,因為本來就沒有多少,又害怕失去多少呢?在別人眼里,他們對物質的要求是最低的,似乎只要果腹就好。我想,他們中的一些人會逐漸喜歡上這種感覺,因為不需要用大把的時間去拉磨和研究怎樣更好的拉磨。但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會成為流浪漢,流浪的生活會讓人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難以保障。有沒有折中的辦法呢?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保持低物質需求的欲望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能讓每個人的靈魂走的更遠。這需要人們能夠對物質嚴格自律,不為金錢所動,不羨慕朋友的大房子,鄰居的高檔車。仔細想一想,沒有那些,我們也可以生活,有了那些,也許只是更舒適的生活,但實際上未必很舒適,也可能只是片刻的,一時的快感早晚會被新的擔憂和恐懼驅散。如果從時間和經濟角度來衡量,也許沒有會比擁有更值得。極簡的生活方式,值得踐行。我們需要一邊享受著物質豐富帶來的好處,一邊思考著如何讓自己不陷于這種好處之中,而去尋求更有意義的事情并積極踐行。
不知不覺中已經寫了這么多字,不禁感慨終于擺脫了從上小學開始一直到現在“為湊字數而寫作”的束縛。當我跟隨著思想的溪流,自然流淌到筆尖時,時間、空間都已覺察不到,更何況是字數對我的困擾。有點竊喜,不知自己是否已經突破瓶頸,進入“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這也不難解釋,如果不能剝離束縛著自己內心的那層焦慮外殼,就別想看到自己的真實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