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了【只管去做】的安利,本來準備買,又習慣性地去豆瓣看評價,然后就買了【小強升職記】。
這個不經意的習慣性的行為極大地改變了我的整個生活狀態。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了。
我以前是不相信這種東西的,什么時間管理,GTD,日程表,我是不理解的,不屑一顧的,我不認為我的生活需要這些東西。
到了RED之后,的確經歷了一些混亂,日常開三線程工作,一團亂麻,忙忙亂亂一天,什么問題也沒有解決掉,只知道多了一些問題,而多了哪些問題,也不太清楚,只知道腦袋是更大了的。
再加上一堆瑣事,申請一個住房補貼有一堆流程,幾號前交什么,收集什么信息,申請網址是什么,這種亂七八糟的事情數不勝數,而我帶到復興SOHO的【編程珠璣】半年了還是在桌里吃灰,有些心疼。
我不是沒有想做的事呀,想做的事與計劃太多了,每個都起個頭,遇到暫時進行不下去的點就被擱置,生活中被無窮多的信息源攪亂大腦,開的支線越來越多,沒有專門去維護這一系統的事情與問題,摸不回主線,在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耽擱過多時間,比如CSS與node,我學它干什么捏,而且還學不會。
可能是在這種狀態下想要讀一讀時間管理的書籍?也有可能只是偶爾看到了kindle上【只管去做】的封面廣告。總之,我決定要花一些時間來理一理這一些東西了。
根據【只管去做】的豆瓣評論,我閱讀了【小強升職記】。
這是一本時間管理的書籍,主要內容包括衣柜整理法,四象限法則等,我之前認為這些東西是玄學,然而不是。
偏見往往來自于不了解(無知)。
行文極為流暢,一個下午,站著看了一半,跑會兒步晚上回來直接就讀完了。
讀起來會有停不下來的感覺,因為處處會感覺“說得真對啊,這就是我的情況啊”,就會有“那我要怎么辦啊,原來這樣就可以啊”的想法。
讀完【代碼大全】之后好久沒有讀過這樣流暢讓人不忍釋卷的書了吧。
講述的模式也很容易使人接受,公司里,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人生導師“開導工作、生活上一團亂麻的”時間管理小白“,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現象、本質、解決辦法隨著對話流淌而出,包括很多國外研究者的知名理論被以最易懂的結合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實際工作中的例子表達出來,還是很有料的。
隨書附贈還有一個小冊子,會在書中的不同章節有各種自測,記錄環節,一定要真正地自己做一遍,網友評論說得好:
如果你只是想讀讀而已,那么這本書一星不值,但你要是邊讀邊實踐,這本書五星都不止。
還有我剛讀完時在豆瓣的評論:
很重要的一本書,基本是一口氣讀完,很流暢。
內容很豐富,且解釋得很易懂,隨著章節的行進,亦有層次感出來,視野會逐漸拔高。
該記錄筆記的地方有很多,還要再仔細過一遍,然后使用evernote+emacs來履行自己的gtd事業。
提到的很多情況或者道理是自己最近總結出來的,自己也在用,本書可以將這些習慣與思路成體系地總結與維護起來,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更便于看清全局;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很大一部分小強出現過的問題自己目前還一直在進行,比如瑣事優先等等,看得我很是后怕如果自己沒有遇到這本書可能終將一事無成吧。
書的最后充滿了人文的關懷,亦讓人唏噓不已。 “已經30歲了,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
筆記與書摘
以下為我讀書時做的筆記,對我而言做得如此詳細真的很難得。
1 你的時間去哪兒了?
1.1 渡過時間的三種模式
- 集中精力工作;
- 無意義浪費時間;(無意義浪費時間,比如打開瀏覽器漫無目的地亂逛(包括刷知乎);各種糾結;在辦公室侃大山;無法集中精力;煩躁不安。)
- 真正的休息;
1.2 主動時間與被動時間
做事之前有預期,并且追求預期的結果,這就是主動運用時間,否則就是被動運用時間,而時間黑洞就是指被動時間的集合。
1.3 避開時間黑洞–checklist
- [ ] 關掉MSN、QQ;
- [ ] 關掉郵件到達提醒(每天固定時間查看);
- [ ] 保持辦公室的整潔;
- [ ] 給杯里倒滿水;
- [ ] 做一張任務清單;
- [ ] 選一張不錯的椅子(or 站立辦公);
- [ ] 盡量地隔離自己;
- [ ] 要事第一;
- [ ] 無法集中精力時先休息一會兒;
- [ ] 設置任務的最后期限;
1.4 工作四步法
- 工作籃,即工作中的todolist;
- 清除沒必要的、有時間期限的拿出來、兩分鐘內解決的立即完成;
- 特定時間處理的事情寫進日程表,需要別人處理的事情立即轉交并設置到期提醒,將現在要處理的擺出來;
- 在最高效的時段,做最重要的事情;
1.5 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
- 早晨上班先找出今日的重要且緊迫的事情,安排到高效時段完成;
- 給別人的資料要回顧,并優化,不要在這個上面吝嗇時間,此為名片;
- 使用RSS;
- 查看郵件的時間(10:00, 17:00);
1.6 摘句
時間黑洞的共同特點是提供很多相互關聯的信息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使消耗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膨脹。
時間黑洞的產生源自于大腦喜歡做簡單的事情。
所謂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
價值觀可能由于經驗的積累、環境的變更而不斷調整。
1.7 實踐
統計三種時間的渡過比例,堅持一周;(P7)
記錄一天的工作情況,列下一小時的計劃,每小時總結是否完成,堅持一天;(P13)
找到自己每天的高效時段(時間日志,一周)。
記錄在此: 填寫職業價值觀自測量表(P34),結果為:得分最高三項為:智力刺激,成就感,社會交際;得分最低三項為:利他主義,美感,安全感。
2 無壓工作術
2.1 四象限法則
以職業價值觀為標準標出 重要 與否,以截至日期為標準標出 緊急 與否,可將事情分為四類,放到坐標第中,以下列表序列號亦為象限號:
- 重要而且緊急;
- 重要但不緊急;
- 不重要但緊急,比如臨時召開會議;
- 不重要而且不緊急;
將事情分好象限,最后按照自己的意愿給所有的任務標出“高”、“中”、“低”三種優先級。
2.2 四象限事務處理原則
第一象限,立即去做; 第二象限,有計劃去做。應將時間投資于此,在第一時間對它進行任務分解,并且制定時間表; 第三象限,交給別人去做,委婉地拒絕; 第四象限,盡量別去做;
2.3 猴子法則
明確自己的責任邊界。將“猴子甩出去”。將任務集中到第二象限。
2.4 對第二象限的事進行目標描述和任務分解
迫使我們將精力花在第二象限,即,描述與任務分解本身所占的時間和精力,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將項目做細,從而有計劃,知道了下一步該做什么。 明確任務完成的標準,便于搬掉一塊大石頭。 有利于進行時間控制和時間規劃。
2.5 GTD方法,衣柜整理法
捕捉、明確意義、組織整理、深思、行動,這些流程是一個開放式循環。 有了這個流程系統,便可以做到,做事靠系統,不是靠感覺。
2.5.1 使用收集籃
收集工具的幾條軍規:
- 捕捉工具越少越好;
- 保證5秒鐘進入錄入狀態;
- 定期清空這些工具;
2.5.2 處理收集籃
每一件事情都必須獲得均等機會的處理。永遠不要再放回收集籃。 事情分為可以行動,與不能行動。 不能行動的事情分類:
- 垃圾,過濾掉,扔掉;
- 將來某時(回調);
- 參考資料,備份即可(放到印象筆記);
可以行動的事情分類: - 2分鐘行動,立即去做;
- 項目(需要與他人協調的事情);
- 任務,多個行動組成,和項目的區別是幾乎都是自己要解決的事情;
- 行動,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情,有空的時候立即搞定它;
- 指派給別人完成的事,甩猴子;
- 特定時間做的事;
腦子里只裝一件事的好處為:專注、成就感、擺脫壓力、更好的結果。
做下一步行動。它是推動一切事物的轉軸。
寫行動的秘訣:動詞開頭,內容清晰,描述結果,設定開始時間、周期、最后期限是什么。
決定項目的下一步行動是建立框架。
2.5.3 組織整理
3+1的組合: 日程表,將來清單,行動清單,項目清單。
2.5.4 深思
對清單進行深思,好處為:孵化雜事,產生靈感,提升高度。 深思時間:每天下班,每周回顧。 每天的四個問題:
- 今天做了什么?
- 對哪些比較滿意,哪些不滿意?
- 推進了哪些重要的事?
- 明天的規劃是什么?
周回顧:
- 清空收集籃;
- 檢視將來清單、行動清單、項目清單;
- 檢視日程表;
- 本周收集到印象筆記里的內容;
- 年度目標;
2.5.5 行動
選擇下一步行動的四重標準:
- 重要性,在所有的剩余選擇中,對我來說,哪一項最重要;
- 環境;
- 時間,在3~5分鐘內迅速完成一項任務,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時間片”;
- 精力,保持自己的節奏,使安排可以被集中精力地履行;
2.6 六個高度
David Allen提出我們的工作和人生是可以劃分成六個高度去進行檢視和規劃的:
- 原則(五萬英尺),自己的價值觀、原則和目標,這是工作的靈魂所在;
- 愿景(四萬英尺),3~5年的工作目標,可以是職位、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 我要做什么,哪些人已經做到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那時候我的工作和生活會是怎樣的。
- 目標(三萬英尺),比愿景更細化,通常在一年內就可以有一個階段性的成果。
- 責任范圍(兩萬英尺),工作上的角色,生活上的角色,興趣愛好上的角色。 要把每一個角色扮演好,就需要執行一些任務,以拉近現實和期望的距離。
- 任務(一萬英尺),任務和項目,了解掌握全局的同時,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一個個項目上。
- 下一步行動(跑道),將它們全部放入行動清單,然后一一消滅。
2.7 摘句
將一周的事務放入四象限以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平時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三象限,這也是平時工作忙碌但是盲目的原因。
時間管理,管理的是承諾,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和發出各種承諾,答應別人的事是一種承諾,答應自己的事,也是一種承諾。
我們應該在工作時盡量追求一種“心靜如水”的境界。我們可以想象把一粒石子投入沉寂的池塘中,池塘中的水會有何種反應呢?答案是:依照所投入物體的質量和力度做出相應的反應,然后又歸于平靜。池水既不會反應過激,也不會聽之任之。
腦袋里只裝一件事,工作不要開多線程,內存會混亂掉的。
通常造成你拖延、效率低下、行動力差的原因之一就是你在做的是雜事、任務或項目,而不是下一步行動。所以總感覺無從下手。 當你上一刻決定”現在開始做項目進度計劃吧!“,下一刻就會陷入迷茫,感覺千頭萬緒,注意力始終集中不起來;緊接著你會感覺到煩躁、壓力大。但是當你決定做的事情是”進行項目結構分析,明確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與工作關系的時候,你會立刻拿出資料進入分析的狀態。
“ 壓力是因為焦慮,焦慮是因為缺乏掌控感所造成的。 我會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未來發展,然后制定一個”自上而下“的職業規劃;當這個規劃確定之后,我會”自下而上“地搞定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的過程中隨時修訂自己的規劃。
2.8 實踐
四象限工作跟蹤表(P61),為期一個月。
3 行動時遇到問題怎么辦
3.1 番茄工作法
可以使用org中的相關package,操作:
- 選擇一個明確的可以立即執行的行動;
- 倒計時25分鐘為一個番茄時間,預估完成行動需要吃掉幾個番茄,然后在番茄時間內不間斷工作;
- 每吃掉一個番茄休息5分鐘,連續吃掉三個休息15分鐘;
大腦對有時間底線的事產生緊迫感。 處理被打斷。內部打斷與外部打斷。 若打斷需要立即處理,則打斷番茄時間,若不用,則衣柜整理。
3.2 游戲吸引力的四大特征
- 目標明確,工作中則不是;
- 規則,工作中花在建立規則、打破規則、再建立規則上的精力太多了;
- 及時反饋,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現實生活可以自己建立反饋系統,進行獎勵;
- 自愿參與;
項目游戲化: - 使項目明確、量化、可追蹤;
- 設置里程碑,相當于游戲里的BOSS;
- 寫下搞定BOSS的獎勵,然后一定要兌現它;
3.3 要事第一
瑣事優先的原因:
- 簡單、明確;
- 即時滿足;
- 不愿改變;
解決的方法是做到要事第一,所謂要事,即為擋住去路的大石頭。 將要事分析拆解達到瑣事的特點,利用番茄搬掉大石頭。
3.4 摘句:
臣服精力、臣服環境、臣服天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且隨著持續的工作精力會越來越下降,在經濟學上叫作”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他發現很多時候好的靈感、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在洗澡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散步的時候想到的。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放松,另一方面是因為休息的時候其實是在做戰略思考。
番茄工作法帶來的改變其實在于工作節奏,其是對精力的臣服,不和精力直接對抗,而是讓精力還沒有透支的時候就休息、恢復。 根據自己的精力設置番茄時間,比如早晨剛到公司會設置成40分鐘,中午快下班是15分鐘,下午上班是30分鐘,下午下班前是15分鐘。 想要戰勝拖延,不僅要臣服精力、臣服環境、臣服天性,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的使命,你的使命是什么? 瑣事越做越多,要事越做越少。你提高效率省下來的時間都被新冒出來的瑣事吃掉了。
3.5 實踐
維護自己的微心愿清單,獎勵清單。
4 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
4.1 培養習慣的方法
找到驅動力,驅動力>約束力,力量來自于你的內心。 再微不足道的成就都要大肆慶祝。 培養習慣不是一個人的事。
4.2 摘句
培養習慣的秘訣是少、慢,而不是多、快。 首先我們養成習慣,然后習慣改變我們。
5 如何讓想法落地
5.1 SMART法則:
Specific: 目標一定要準確,不能模糊;
Measurable:目標的可衡量性,要有實現目標的標準;
Attainable:目標的可實現性;
Relevant:與其他目標的相關性,對其他目標有何幫助;
Time-based: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在一定的時間內達成才有意義,想象一下永久;
5.2 用思維導圖梳理計劃
第一輪:不需要太細致,列出大概目錄;
第二輪:對每一個因素進行發散思維,發散完;
第三輪:做減法,不適合現在做的,精簡掉;
5.3 用甘特圖掌控進度
干特圖是顯示項目進度、時間、成本的簡單工具。 思維導圖是基礎,甘特圖用來呈現里程碑、進度、時間,是項目層面。
三個步驟:
- 這個項目有哪些里程碑和任務;
- 每一個里程碑和任務的時間期限是什么;
- 分別由誰負責;
5.4 用九宮格平衡人生
每個角色都有需要落實的項目,項目又是由若干行動組成的,這時候思維導圖、甘特圖和行動清單就派上了用場。
5.5 摘句
我以前總是陷在事業的格子里,現在跳到了微夢想的格子里,但這都不是平衡的關鍵,平衡是要跳出框框,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我一共有多少個格子需要照顧!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在做白日夢,把大片的時間花在如何制定一個完美的人生規劃上,而恰恰忘了去執行。對制定目標很苛刻,而對自己沒有按照計劃執行很寬容。
不要做一個收藏家,而要做一個建筑工。
6 建立高效辦公區
專門準備了一個抽屜來存放那些放在哪里都不合適的東西,叫做David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