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錄音筆
封面來源:猴子社官網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眾號:AniTama
合作郵箱:bd@anitama.cn
寫在前面
訪問日本老牌聲優事務所Atomic Monkey——猴子社的中文主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句口號:“為您帶來世界的聲優與優聲”。正如這句口號所描述的,這幾年猴子社在國內的各種活動,確實為中國的觀眾們帶來了眾多的聲優與優聲。這次Anitama采訪到了猴子社中國區負責人——于智為先生,向他了解了猴子社的業務動態以及中國當前的聲優、動漫歌手等演出市場的現狀及對于將來動漫產業的展望。
跨國語言貿易
Anitama(后面簡稱AT):非常感謝于總接受Anitama的專訪,首先請于總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們聽說您是名校博士畢業?怎么會走上這樣一條偏宅的道路的?
于智為(后面簡稱于):我自己是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入宅算晚的,看動畫大概是從高中時開始。進入清華大學后加入清華動漫社團-次世代協會,辦過一些文化交流活動,接觸過一些日本朋友,之后研究生期間業余時間較多,組織安排了不少文化交流活動。但當時可能也主要是靠著愛,經濟方面并沒有太多的考慮,就是想把活動做好。之后博士在讀期間朋友創業,自己跟去幫忙,一開始是IT行業項目較多,但逐漸就會加入一些自己相對熟悉的動漫方面的內容,包括演出活動。也是希望自己所喜愛的動漫明星可以來到國內。當然最開始是這樣,現在拉來的不少人其實我都不是特別熟悉了。
AT:您現在是不是不怎么看動畫了?
于:動畫還是看的,但這里面確實就有一個興趣愛好逐漸產業化的過程。不過愛好對于工作的幫助還是非常明顯的。你看比如說日語,包括我自己在內周圍很多朋友,也沒有去日本留過學,但是喜歡動漫游戲都會去自學,日語就都說得很好,在對日工作中也起到很大的效果。不過光看片是有瓶頸的,需要和人多說多交流,大家如果想學日語,有機會也要多交流。
AT:請您談一下貴司目前在中國的業務情況。
于:國內分公司是2011年建立的,當時在國內同時成立了上海分社和北京分社。猴子社向來重視跨國業務,除了總社在東京,中國兩處分社外,在美國洛杉磯,法國巴黎都設有分社。
猴子社在跨國業務中有一條理念,叫做“語言貿易”。舉例說,美國可能需要中國的配音,日本可能需要法國的配音。你可以在本地找到能說這門語言的人,但你找不到專業的。你自個兒去國外找吧,你又會苦于溝通能力不足。所以當時決定在世界范圍內開設分社的設想,是希望能夠囊括到世界范圍內幾個主要語言體系。像歐洲就是法國的法語,北美大陸有美國的英語,而且美國還有好萊塢這個巨大體系,擁有相當多的配音資源。我們希望能把這些需求與資源在世界范圍內整合起來加以利用。
AT:那比如說猴子社在美國的分社會像日本那樣,以事務所的形式簽下當地的配音演員或藝人作為員工來提供相應的配音服務么?
于:鑒于目前公司的規模,我們目前采取的是和當地專業機構合作的模式。在中國、美國和法國我們都有合作的錄音棚和聲優團隊。
AT:在您看來,語言貿易這個目標的進展情況如何?
于:世界范圍的語言貿易系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需要一定時間。目前以猴子社中國來說,我們國內的主要業務是中國國內的日本藝人的演出制作和演出經紀,還有動畫游戲的日語配音錄制。演出制作和演出經紀包括猴子社以及日本其他事務所的藝人來中國演出的接洽。當然我們有時也會自己主辦相關活動,包括演唱會、聲優見面會、研討會等等。至于中國國內動畫游戲的日語配音錄制,國內的游戲廠商和動畫發行商會有這樣的需求,請日本的著名聲優來給他的游戲和動畫配音。我們公司完成的比較著名的案例就是《雛蜂》的日語版。游戲方面的話,比如《幻想神域》中國服務器版本的第一期日語配音也是我們幫忙制作的。
國產作品+日本聲優
AT:日本聲優給國產作品進行配音工作這點可能也是讀者們比較感興趣的,您能不能重點談談這方面呢。
于:我們拿雛蜂這個項目來說吧。2014年夏天,有妖氣要制作《雛蜂》的PV,動畫正片當時也決定制作,但還沒有開始著手。這時候導演就希望花澤香菜來配音,因為大家也知道,想請花澤來國內做見面會是很難的,因為她特別忙。但是配音還是相對容易實現的,大澤事務所審查了相關內容覺得沒有什么問題,就同意了。之后實際錄音工作是9月10日下午在日本猴子社本社進行的,當時PV還沒有完成,先錄制了聲音,再進行和畫面的合成。
當時除了配音外還讓花澤錄了兩段小視頻,一段希望中國粉絲支持《雛蜂》動畫,另一段則希望粉絲支持漫畫原作者白貓。經紀人就問,花澤香菜在中國很有名嗎?中國是不是都喜歡錄問候視頻?感覺他對于中國的市場還處于一個比較好奇的階段。
AT:可能他們對中國市場還缺乏了解。按這樣一種表現,您覺得對于日本聲優而言,中國市場是否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于:我覺得這個這兩年都已經被大家挖出來了,日本人也逐漸開始意識到中國人對這個行業越來越感興趣。花澤香菜的經紀人不理解的是為什么要錄這個小視頻VCR。因為她在日本錄動畫片不會說錄完了去專門做個視頻說大家好我出演這個動畫片的主角大家要支持我。但他們當時不怎么理解,之后慢慢地也開始習慣,明白這是中國作品的一種宣傳銷售方式了,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項目。然后就是一些游戲的案例,我們給三七游戲在臺灣的公司G妹游戲也做過,當時G妹游戲的形象G妹需要配音,也想找花澤香菜。之后還有臺灣版的手游《血族》,臺版名叫《暗夜血姬》,有梶裕貴和折笠富美子參與配音。
AT:那您覺得這個市場今后有沒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今后的國產作品都找日本聲優來錄一段日文語音?
于:動漫作為一個內容在國內非常流行,但它畢竟不是一個大眾產業,在我看來還是比較小眾的。所以覆蓋的范圍會到一個飽和的程度。不可能所有的游戲都去找日本人來錄。只有以喜愛動漫的粉絲為目標的游戲才會去做,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他已經不再是游戲本身內容制作,而是在宣傳方面獲得的利益會更大一些。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會有發展,但是空間有限。近年來比較成功的就是《崩壞學園》這樣的類型。對了《崩壞學園》也是我們幫忙制作的。
AT:《崩壞學園》是不是還請到了釘宮理惠?
于:對,釘宮,還有澤城。國內目前這塊的需求,舉個例子說比如我要做個《XXX》的游戲,我從版權方拿到改編權,我準備著手開發了,我就希望能有個日文的配音。這種IP由日本持有,游戲開發在國內進行的項目,就會有要求日本聲優配音的需求。但是這些游戲可能更傾向于直接從動畫作品里面購買片中臺詞的音源使用權,而不是重新找人錄一次。這是一種商業模式,另外一種就是剛才提到的原創IP,比如《崩壞學園》、《血族》,他根據自己面向的用戶群的特點會有找日本聲優的需求,來達到一個擴大用戶數量的目的。
AT:這些收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趣事,或者說與國內收錄不同的情況發生?
于:可能這個沒經歷過的未必很清楚,錄音過程研究一下看得出日本人還是很嚴謹的。他整個錄音環境可能不像中國這邊,這個人有空過來錄兩句,那個人有空過來錄兩句,要求全員到位一起錄,大家都很敬業。
AT:您之前提到了作品的配音,那么貴社另一塊比較大的聲優業務可能就是在國內進行的見面會活動,這方面您經驗應該也比較豐富。
于:正好,我來講一些演出幕后的事兒吧,也不知道大家愛不愛聽。藝人來國內演出,看起來就是人來了上個臺拿了錢走人這么簡單的事情,其實這中間還是非常復雜的。國內有很多家演出公司,有自己的專業的懂日語和動漫的策劃執行團隊,在國內組織日本藝人的演出,或者給漫展邀請嘉賓,提供從中介到策劃運營一條龍服務。
逐步形成模式的中日接洽工作
于:首先,想請某個藝人來演出的話,到底怎么接洽呢?簡單來說就是和經濟公司或者本人取得聯系。這方法就五花八門了,有的直接給網站上郵箱發信的;有托朋友的問的;有找留學生去敲門的;有自己親自上門拜訪的;有的找專業的Booking公司的;發郵件咨詢是最簡單粗暴的辦法,你發一百封,總有回復的。幾年前,發的郵件都是用免費的郵箱,日語也都不是很通順,然后一看就是批量發的,最近的郵件就正規化很多了。
AT:看來行業在發展進步。
于:對,總算能和事務所接上了,如果條件對方還算滿意的話,接下來就是能不能來。要知道來中國演出,最理想的是第一天來,第二天演出,第三天回國。但是很多知名藝人,他們很難空出三天來,所以也會有第一天來演了第二天走,或者第一天來了第二天早上演了下午就走的情況。這個在上海尤為普遍。大家經常會看到上午11點到中午12點左右舉辦的活動,周末的早上想早起不容易啊,這還真不是主辦方有心難為大家,確實是藝人太忙。
AT:看來藝人來一趟中國也挺不容易的。
于:沒錯,目前北京上海廣州都有東京直飛的航班,最近成都也有了,不過時間不好而且價格貴得嚇人,這些城市就很好了。武漢、重慶等城市的話,就只能轉機了。大家也知道國內航班非常不靠譜,動輒就晚點數小時,要么就取消。所以就會出現藝人晚到,或者回不去日本的情況,說起來都是淚……
現場工作國內仍需努力
AT:那么是不是人來了就算萬事俱備了呢?
于:其實還早,首先是內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定要事先和藝人講清楚。演出內容,有沒有簽名握手,有沒有采訪等等。演唱活動還好說,聲優活動的話,能不能有現場配音,能不能念臺詞,能不能搞朗讀劇,簽名會能不能當面送禮物,能不能握手,這個內容環節安排都是要和事務所一點一點去爭取。有的事務所很嚴格,就是不許念任何臺詞,有的事務所就通情達理一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嗯,大家看到有些活動有唱歌有朗讀劇有名臺詞,肯定很開心,有些活動就是非常死板,其實這和事務所有很大關系,其實主辦都是希望給大家呈現最好的內容的。有時候嚴格起來,宣傳文案,海報都需要事務所一一確認。
AT:日本人做事確實嚴格。
于:內容好不容易搞定了,接下來就是場地和設備了,很多藝人要求彩排的時候不能有觀眾,這個是一般漫展最難做到的,早上開場觀眾就來了,四點半五點觀眾一走就要關門,有些漫展活動感覺編排很倉促,主持人很緊張,其實更多是根本沒彩排直接就上了;很多藝人要獨立的休息間和化妝間,這也是漫展很少能夠做到的,藝人就只能在酒店化妝,在車里面等;還有的戶外演出是在沒有頂棚遮陽遮雨的情況下進行的,我就親眼看到了模特冒大雨走T臺的,沒有人在濕滑的舞臺上跌倒真是萬幸。
AT:設備也很復雜么?
于:嗯,日本要求的設備細節非常多,中方這邊有時候做事隨便,東西沒有就算了,或者用別的湊合,麥克型號不一致,線材少,燈光和日本的系統不一致,數據導不進去,還有調音臺路數少,這個就真沒轍了。彩排起來就是一片混亂。每次都要提的是返聽,藝人和主持人在臺上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全靠返聽音箱或者耳返,然而有些場地因為預算問題就沒設置,或者返聽音箱調節不靈敏,要不聽不見,要不特別大聲,你看藝人唱歌的時候一只手去按耳朵,那多半是在調整耳返或者干脆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了。
彩排也OK了,接下來就是本番,問題又來了,國內粉絲盜攝錄音的人還是有的,日本藝人又對這個非常嚴格,需要大量志愿者舉著牌子去阻止,這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活動真的開始了,也就是把舞臺交給藝人和主持人了,那就算是最后的最后了。還有帶藝人吃喝玩樂了買東西了,金秋時節的話,大閘蟹不能少。另外日本人對炒飯、菜飯,紅燒肉、青椒肉絲、醬爆茄子什么的特別喜愛。尤其我們公司某位,給他喝鮑魚粥,他沒啥感覺,結果臨走之前在機場吃了一大盤春卷和一大盤炒面,連聲叫好。
日漸擴大的國內動漫演出市場
AT:這幾年國內相關演出活動非常興盛,您能否談一下這方面的市場情況?
于:其實在2008年2009年左右就開始有零零星星的演出了,然后在2012年就開始進入月月有演出的繁榮景象,但是因為釣魚島問題,一時間全國啞火。釣魚島爭端暫時平息后,13年七八月份開始又有一個爆炸性的增長。從那時起幾乎每個月都有日本的聲優或歌手來國內做演出。聲優、歌手、唱見、舞見紛紛來華,要么是在在漫展中演出,要么就是專場。這個市場也在慢慢成熟起來,有更多的企業開始嘗試。由中國公司發起的活動,也有日本公司發起的活動。我想這個市場是有的,但是也沒有那么大。你想演出畢竟是一個高危行業,在中國受到政策和很多因素的限制。至今國內幾次大規模活動都受到政策影響,比如Animelo Summer 上海的第二次就流產了。還有更多的活動,普通粉絲甚至還沒來得及得到消息,就已經胎死腹中。另外演出市場主要集中在上海,不可否認上海是全國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城市。當然,其他城市最近也越來越繁榮。
AT:您覺得上海的優勢主要是因為什么呢,是地域文化還是經濟能力消費能力造成的?
于:我感覺與其說是經濟消費能力,更多的可能是文化消費觀念的區別。而且上海周邊城市發展得相對均衡,造成它的帶動能力也很強。所以考慮到市場情況,那些最有名的藝人,規模最大的活動,基本都會放在上海進行。
AT:那么日本人自己更傾向于去哪個城市做活動呢?
于:日本人更樂意在自己國家呆著!以我接觸的日本人來講,他們認為日本是最安全最和平的,其他國家旅游可以去,去工作他總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單說聲優的話,首先檔期比較難調整,加上部分人對大陸還有一定程度的不理解,所以想來大陸還是有些困難。
AT:那您覺得隨著磨合的增多,應該能有更多的藝人來到大陸做活動么?
于:是的。這個隨著演出的增多,行業的不斷努力,會有越來越多的藝人愿意來中國大陸地區演出的。
AT:說到來國內的一些阻力,您剛才也提到政策的一些影響。我知道您這邊除了商業演出,在一些政府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中也經歷過類似的工作。您也知道日本政府在搞推廣日本文化的Cool Japan活動。對于來華演出這方面日本政府方面有沒有一個官方的態度或者說戰略呢?
于:這個怎么說呢,據我一些行業內的日本朋友說,Cool Japan這個概念反而在歐美體現得更多更明顯,亞洲不需要它。因為包括中國人在內,對日本文化已經很熟悉了,不需要進一步宣傳。歐美相關項目做得比較多,Cool Japan的經費也會投給一些動畫做英語版西班牙語版等。這些是我個人了解到的,可能不全面,但我知道他這個預算是很嚴格的,畢竟是日本政府的項目。中國是不太會有這種。
AT:按我們所知,前幾年使領館協辦甚至說主辦的動漫活動都不少,但這兩年似乎都看不到了?
于:當年預算也多,大筆錢直接由政府撥出來。但是問題在于,日本官方出資的項目,都被日本人自己消化掉,他包給大的廣告公司,比如某A社或者某D社,肥水不流外人田。這些公司水平很高,做得可能很專業,但是往往和當地的需求掛得不是很緊密,陽春白雪。而這些項目畢竟都是文化推廣性的項目,他也并不需要太顧及當地的需求,因為他就不是一個商業性的項目,沒有盈利目標,你愛看不看那種。而這兩年預算下降,日元匯率也下跌,能投入的資金就少了。這實際上也成為刺激日本企業向外擴張的一個契機。
AT:那么像貴社,作為猴子社的中國分社,會不會有一個指標,比如說今年中國國內要做5場,希望總社能夠提供檔期,有沒有這樣一種資源調整?
于:因為國內產業沒有形成模式化,而請藝人是個很艱難的過程,所以做一個系統化的計劃有困難。當然可能有個大概的預期,比如做幾場,打算請誰,可以具體到人,但這人沒檔期或者不愿意,那也只能放棄。所以計劃都只能大致地做。反倒是一些展會越來越多,在其中的舞臺制作項目,規模可能較小但是細水長流比較穩定。
對于未來的展望
AT:那按于總您的看法,今后一段時間內這類活動或者說貴司的相關業務會有怎樣的一個發展前景,能否請您展望一下。
于:我覺得會和中國的內容產業做進一步的聯系。日本可能有很多著名的動畫,但版權都是拿在日本人手里,操作就比較困難。今后類似于《雛蜂》這樣動畫出來后,中國人握有IP的內容,這方面的業務可能會進一步增多。比如日本人給你唱主題曲啊,日本人給你配音啊,這樣他們來國內活動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順,帶著中國內容的名義過來。
當然也不只是演出,有些更綜合的項目會越來越多。不是說“哦,這個人有名,找他過來開個演唱會唱兩首歌”,而是進化成“哦,這個人有名,你來給我們的國產動畫唱個歌”,那么他唱了,對動畫形成一個宣傳,他的粉絲來看這個動畫片,然后動畫片推出周邊產品,那么藝人再來到國內,辦活動,唱歌,銷售周邊產品。游戲方面的話你給游戲唱個歌,配個音,甚至開發專門的付費內容,比如買收費角色DLC,這些都是比目前的業務更為深入的合作方式。隨著中日兩邊制作方與制作方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這方面的內容會越來越多。
AT:那您是不是覺得這種深入的合作就接近您最開始提到的“語言貿易”的理念了。
于:對,這就是一種語言貿易的需求。而現在主要還是一方面的,中國對日本有一個語言需求,而日本對中文的需求并不是在作品上,而是在其他方面。但這些就是看企業的營業能力,能不能拿到項目的問題了。那么我們能做的事情,更多的還是國內粉絲對日本的需求,看我們能不能拉到這些需求并進一步擴大的問題。
AT:提到需求,您剛才提到國內這個市場相對狹窄,您覺得國內核心聲優粉絲大概能有多少人呢?
于:不敢亂講,大概xxxx人?
AT:您覺得今后會是怎樣一個演變情況呢?
于:我覺得群眾基礎,或者說人數會越來越多。目前的粉絲都有一個在線收看正版的環境,和我們年輕時買碟或者下載的情況不能比。粉絲所喜歡的東西的分類可能會變得更細,深度也會越來越深,因為你接觸的東西越多,能思考的東西也就越多。但粉絲表現的形式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反倒有可能簡單化,所以你往往覺得他反而深度變淺了。現在的年輕粉絲,和你坐下來吃飯,面對面了他可能會講很多,但你讓他上網寫一篇長文,他不一定樂意寫,他可能選擇140字的微博,但這不代表他肚子里沒有墨水。這些新粉絲他們接觸得多,看到的,學到的,了解到的東西比當年多很多。粉絲的深度一定不會變淺,而且基數會越來越大。
AT:國內深度粉絲,進行正版消費的粉絲的逐漸增加,日本的經營者和公司有沒有一個認識?他目前可能是做一票是一票的一個模式,但是他將來有沒有針對大陸會做一個長期的戰略和規劃?
于:最簡單來講,賣動畫片的日本人變多了。因為國內公司愿意掏錢去買。所謂的深度,或者說中高端的粉絲對于日本產業的貢獻還是很大的,但這個很難看出來。因為在一個沒有正式引進的情況下,他可能找代購或者直接去日本消費,這些消費會被埋沒在日本本土市場的統計數據中,看不出是中國人的消費。除非你AKB投票,有人站出來說我投了多少萬票,才會有人關注。大部分還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狀態。如果有機會日本人會去做,但不會很主動,不會說專門針對你中國制定一個戰略。畢竟中國的文化政策環境很不安定。你看之前很多引進的片說砍就砍了,所以7月份的新番就賣得不太好了。
AT:說到7月新番,7月有bilibili參與投資制作的《洲崎西 The Animation》。對于中國資本開始投入日本動畫的行為,您覺得日本業界會是怎樣一種態度?
于:日本業界說實話還是比較排外的,很少能夠接受中國的公司。這次這個項目,B站能辦成,只能說真是非常非常厲害。日本業界對于錢投進一些相對困難的項目他會歡迎,但是掙錢的項目肯定還是捏在自己手里,最終還是缺錢的要錢。尤其最核心的作品,我們中國企業可能暫時無法參與,不過將來會有的。
AT:請您最后為大家講點兒什么吧.
于:最后我也不知道說什么好了,祝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吧,也希望Anitama能辦得越來越好。之前刊登的訪談據說反響不錯,謝謝粉絲們對我們的支持,如標題所述我們也會繼續努力,為中國的粉絲們帶來世界的聲優與優聲,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