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點半醒來,第一件事,伸伸右胳膊,檢驗一下是否好轉。上周六,還有些慶幸,胳膊疼痛減輕,省去了上醫院就診的麻煩。但是,周日下午,在電腦前做作業時,突然感到右胳膊又僵硬生疼。
半個月了,也有意識地甩手,手指爬墻,轉動胳膊,但癥狀并未明顯好轉。左思右想,決定還是去一次醫院。
醫院門前,搭建了數條通道,好像旅游景點門口,以防交通擁堵。將體檢的人、門診病人和核酸檢測人員分隔開。廣播里單曲循環: “請出示行程碼健康碼……”。每個通道出口處,都有穿著白大褂的護士守著,檢查你的行程碼。門診大廳門前,像機場入口處,走道口橫著旋轉閘,掃過綠色的健康碼,旋轉閘才放行。
取出醫保卡去掛號處,只要用手機微信掃一下電子醫療的小程序,直接扣除專家門診費25元。收到一張電子掛號單,上面有你的姓名,門診科室,專家姓名,第幾號,估計門診時間,門診室所在位置,甚至還有二維碼和條形碼,都一清二楚。到四樓外樓門診處,站著一臺像ATM型的機器,這是就診簽到機,我第一次使用,在嵌入口掃描,顯示你是第幾位簽到者。現在就診,方便多了,不需要病歷卡和身份證,掛號、交費,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
七點半之前就到四樓候診室,原以為很早,想不到已有幾十人在等待門診。在入口處的咨詢處,護士要求患者必須在承諾書簽字,具體詢問內容: 有無從新冠疫情的風險區回來,有無接種過疫苗,何時接種,有無進行過核酸檢測,什么時候測過,是否與新冠病毒確診者親密接觸過,而且留下手機號碼和身份證號碼。
疫情增加了看病的多道程序。過去“侯門深似海”,現在的醫院在無影無蹤的病毒威脅下,不得不層層設卡,處處防備。
同事的朋友老蔣在北京照顧外甥,不料老母腦溢血住院,收到病危通知書。老蔣本想乘高鐵回家,但沒買到票,只好乘綠皮火車連夜到達市區。但老蔣的健康碼出現紅色星號,按規定,必須持有陰性核酸檢測證明,不然隔離十四天。老蔣心急如焚,醫院老母危在旦夕,當女兒的不能及早到床頭服侍。可是,醫院也是按規則來實施,誰都沒有辦法。
八點,護士開始叫號,某某去外科一診室,某某去普通外科二診室……叫號聲此起彼伏。來來往往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有的是鬢發斑白的老年夫婦攜手同行,有的是女兒攙著腿腳不靈便的母親,有的年輕爸媽帶著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據說這孩子在學校摔跟頭,小腿骨折了……不到醫院,不知道生活中的意外似乎是一種常態。
大約九點,終于聽到廣播里熟悉的名字。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好在隨身帶了一本書作為消遣。
進了門診室,穿白大掛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姓顧。他聽了我的陳述后,叫我將右手放在胸前,他的手把我的手臂往下按,叫我努力把手往上提,來測試我手臂的力道。左手也試了一次。顧醫師說,右胳膊能舉,前后都能抬起,說明不是肩周炎。他在電腦上點擊著,叫我做核磁共振,檢測右手臂的關節狀況。
交費,470元,到一樓,預約核磁共振的時間,確定下午四點四十五。然后到四樓問顧醫生,如果拿了片子,如何聯系?他刷刷地在紙上寫上他的電話號碼。
下午四點,從學校乘車去醫院。做核磁共振的地方在內科大樓一樓,離后門很近。再次憑綠色的行程碼和健康碼進入醫院大門。
走了很長的路,問了好幾個工作人員,在醫院的西北角找到做核磁共振的房間。遞上交費單和預約,護士問,內衣有金屬扣嗎?解掉,毛衣領口有鑲有白鉆,脫掉; 眼鏡,有金屬框,摘下。房間正中,如宇航員的機艙一樣龐大的白色機器赫然在目,一頭形狀像碩大的白色輪胎,輪胎中心連著一張單架床。
脫鞋,穿著一件秋衣上了床。護士在我的兩只耳朵塞入棉團,腰口扎一個帆布帶,扣在右臂一側,拉上棉被。接著我被自動推進了白色的機艙,目光所及,都是白色的冷冰冰的艙壁。我覺得自己仿佛是一名宇航員,正待被發射至太空。
閉上眼,假定睡眠狀態。不一會,頭頂傳來“篤——篤——”敲門似的兩聲,這是發射預備信號嗎?接著傳來好似電鉆聲,棉團沒起作用。那是火箭騰空的轟鳴嗎?是宇宙飛船與空氣的摩擦聲?還是敵我雙方陷入激戰,你來我往,槍聲不絕……終于停息,寂靜幾秒后,大腦左右兩側又開始打擊兩次,緊接著又是機器的轟鳴,好像大軍兵臨城下,攻城奪池,炮火紛飛,雙方處于僵持狀態 ……重復四五次后,似乎一場大雨澆滅了戰火。我丟盔棄甲,被雨淋得全身濕透。一股冷風從腦后,從耳邊,鉆入衣領,半露在外面的左肩……
在冰天雪地,孤零零的人裹緊衣服,哆嗦著,一架直升飛機在頭頂盤旋,揚起地面的飛雪……
第一次身入“太空艙”,仿佛感受到宇航員在進入太空之前的幽閉空間的復雜心理。
第二天,去醫院取核磁共振的片子。經過層層關卡,進入大廳,到咨詢處詢問去何處取片子。護士小姐指向大廳右側的一排像ATM的機器說,9號機。我仔細查看,這不是自動取款機,而是自動取片機。根據上面的說明,用掛號單上的條形碼對準中間閃光的嵌入口,接著報告單和兩張片子就自動打印出來。哇,想不到,幾年沒進醫院,設備更新這么快!
黑乎乎的兩張片子看不懂,但報告單上的文字說明基本理解。報告單上說,關節部位無明顯異常,右肩岡上肌腱變性部分撕裂,右肩關節周圍有少量積液。
發短信給顧醫師,沒有回復,于是直接打電話。顧說,等會聯系。五分鐘后,收到電話。對方說,右肩問題不大,平時用熱水袋敷肩部,三到六個月再復檢。
我感到困惑,片子在我手里,顧醫生如何看到的呢?哦,所有科室聯網的,直接傳到電腦上,不見患者,就可以診斷。
提著片子,返回家,一路上,心想,檢不檢查,都是一樣的結果。怪不得,幾個同事一聽我去了醫院,都笑著說檢查沒有用,關鍵需要自己注意。
不過,通過徹底檢查,解開心中的疑問,不再胡思亂想,徒增煩惱。
只是,不能理解,身入“太空艙”,究竟是什么一雙特殊的“眼睛”,能穿透皮膚和血肉,看清骨骼周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