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江月Jane
一天,在老家的表妹向我求助。她的孩子在當地最好的小學就讀。她一句話概括了求助的要點:
看到身邊的孩子報了各種班,一想到要給自己孩子選擇課外班就焦慮,確切的說,是想到要把孩子培養好我就焦慮。哎,這才到哪兒,真的好累......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同樣身處瞬息萬變的社會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我深表理解:這種焦慮源于價值觀的模糊不清,對養育方向的搖擺不定,對養育知識的一知半解。
01
“你昨天上課聽了沒?聽了沒?聽了沒?”
沒錯,這是爸爸在輔導作業時對孩子振聾發聵的發問。
但是,這個發問并沒有一絲“?!”式的恨鐵不成鋼,而是帶著戲謔的口吻。
孩子想了想,說:“嗯,聽了呀。”
“真的聽了?那為什么都沒寫呢?”爸爸繼續用搞笑的語氣問。
“嗯,這個嘛,Let's me see~,哦,這個我好像沒聽明白。”孩子老實回答。
“哦,原來如此。That's OK!現在由超級爸爸再跟你講解一遍,保證你明白。下面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寶貝,來吧~”爸爸拿著書,來了一個劉謙的。
孩子還是有些為難的說:“不過,這個太難了.....”
“不用擔心,你相信爸爸,我可是'數學大王’哦!”爸爸充滿信心。
20分鐘以后……
“媽媽,我聽懂了,爸爸講得真有意思。”孩子眼睛放光的興奮的沖我大喊。
“聽懂了嗎?”我問。
“聽懂了。”孩子自信的回答。
“那為什么昨天沒聽懂呢?”我又問。
“因為老師有的題目講得有點兒快,而且我覺得有點兒難,當時我沒來的及寫完,就進入下一題了。”孩子解釋道。
我看了一下題目,對于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來說確實有點難了,我印象中我是到小學二、三年級才接觸類似的題目。
02
為了讓孩子做好幼小銜接,我們參加了一個數學思維班。根據一次綜合考試會和老師的評估,孩子進入了一個高于普通班級的“A+”班。
說實話,這個結果讓我出乎意料,因為我一直以為孩子智商并不出眾。
不過孩子憑自己的能力,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考了這個成績,還是很讓人驚喜的。
進了A+班才發現,那個班里的小朋友確實很牛。這個課要求父母旁聽,有一次我看見旁邊的爸爸拿著書埋頭在研究“數獨”,為了給孩子課下輔導。我感嘆:為了孩子學習"牛",家長們也是拼了。
我們的孩子只能排在班上的中游水平。
對于高考數學差一分滿分,研究生是名校“狀元”的爸爸來說,這個水平顯然低了一些。但是考慮到數學比較“弱”的媽媽的中和作用,這樣的結果他也就接受了。
爸爸認為:“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她自己覺得生活得幸福,我就覺得很好。我不強求她的成績有多好。”
我很贊同爸爸的觀點。于是在老師建議我們為提高孩子數學能力報高階班,孩子用充分的理由表示暫時不想參加時,我尊重了她的選擇。
雖然身邊很多人為孩子報了多門課外班,我們卻考慮減少一些不必要的。
每個家庭的價值觀都不同,沒有對錯。只是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我們想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做她喜歡的事。
03
爸爸為什么這么開明呢?
因為他是"吃過虧"的過來人。
據說,爸爸小時候很有一些"藝術天賦",從他給孩子津津樂道的幾個故事就可見一斑。
一個比較著名的故事是"偷彈鋼琴":爸爸小時候的小學比較落后,只有一架鋼琴,平時都放在校長辦公室里。就在上了一節有鋼琴伴奏的音樂課后,爸爸就對鋼琴發出的“天籟之音”迷戀上了,于是想各種辦法去請教老師,彈一彈鋼琴。但是機會有限,很不過癮,以至于到周末,爸爸就帶著幾個小朋友偷偷的翻墻爬床進校長辦公室去"彈彈琴"享受一番。有一次被校長逮住,惡批了一頓,請了家長,以后就不敢去了。
這個興趣就這樣被壓抑在心底。直到女兒出生,他毅然買了一架上好的鋼琴,名義上是給孩子買的,實際上也為了滿足自己的心愿。現在他看著孩子彈琴非常開心,自己也常常下班回家彈一彈,自娛自樂。
爸爸還說,他小時候還喜歡唱歌、表演,初中時候獨唱《小小少年》在校級比賽得一等獎,自編自演過一個話劇,在市里比賽還拿了三等獎。
不過,這些并不被家長欣賞,更別說培養。在"以學習為重"的思想指導下,爸爸被迫"放棄"了這些興趣,轉而全心投入在學習上。
多年以后,爸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理想的學校,有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在大城市成家立業。
但光鮮的表面下藏著一顆有些遺憾的心。爸爸說,如果可以回頭去選擇,父母能夠支持,他寧愿更刻苦一些,在不耽誤學習的情況下,深入發展一兩門興趣愛好。因為沒有興趣支撐的生活,是很枯燥、單調、乏味的。
04
也許你會說:興趣能當飯吃,不學習能養家糊口嗎?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
發展興趣和學習并不沖突。興趣能激發人的內驅力,而內驅力是維持積極主動學習的源動力。
再從一個比較功利的角度看,李開復對于教育的看法對我們也很有啟發:
“(未來)一個很好的方向,其實就是一定要選機器不能做的事情。對于年輕人,則必須從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做自己最喜愛的事情;做有深度的事情,讓機器無法替代。"
而從我自身的經驗看,發展興趣有其更重要的長遠意義:
源自興趣的工作,不會成為一個額外的負擔,而是會和我們的生命過程融為一體。它會不斷地滋養你,讓你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強大,最終在愉悅中實現自身價值。
用一件自己感興趣,又能實現自身價值的事情養活自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如同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學習》中說:
教育,是要幫助個人去發現真正的價值。
05
當然,我們并不認為孩子有點興趣就會自發長成。
恰恰相反,我們覺得孩子的興趣很珍貴,我們應該珍惜,更應該用科學的方式引導。
為了盡量讓孩子學得有意思,也由于是心理學專業出身,我研究了很多兒童心理學和教養方法。
爸爸比較幽默,我比較嚴肅。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我們決定取我倆的長處,綜合應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即:
輕松有趣的游戲力+嚴肅認真的原則性+真誠有力的鼓勵。
這個管教思想體系在孩子養育的方方面面,比如情緒管理、時間管理、習慣養成、知識學習等等。
舉個栗子:
我們的孩子喜歡閱讀。她每天讀的書由必讀書和選讀書組成。
必讀書之一是《唐詩三百首》:每天欣賞一首詩,每周至少背會兩首。
剛開始孩子覺得枯燥,爸爸就用"表演"(比如《贈汪倫》)或"繪畫"(比如杜甫描寫春景的《絕句》)的方式解讀,孩子慢慢產生了興趣,并會自我陶醉的反復咀嚼和吟誦。
她每會一首都在我們的家庭“周末演出”像“藝術家”那樣表演給家人看。我們的欣賞和鼓勵給她帶了了極大的動力。
根據規則,必須每天堅持。這樣堅持了幾個月,孩子喜歡上了用詩歌的形式來表現所觀所感。
有一天去公園,她看到春景,即興作詩一首。
花苞
春風暖暖淡香來,
樹葉發芽花欲開。
枝頭喜鵲初來曬,
世界繽紛太可愛。
雖然是一些大白話,但是已經有詩的外形,也有春的意境,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六歲的孩子發自內心對美的欣賞和表達。
《論語.雍也》中說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想,在學中獲得更高層次的再創造的樂趣,也許只有最初的興趣是不夠的。如何幫助孩子在最初的興趣過后,克服不斷的重復堅持中的枯燥乏味和“逃避痛苦”的本能,從螺旋式提升中感到更大的樂趣和動力,是非常值得父母研究的。
06
養育并非易事,也不會輕松,但其實可以不焦慮。
焦慮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思索一些重要的問題:
你期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過怎樣的人生?
從長遠看,什么是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
你的孩子現在怎樣,有什么特點?他需要什么?
你還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好的幫助和引導孩子?
做好養育這件事,就像一場成功的演出,需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只有清晰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才是對孩子最合適的,最有益的,才不會在養育路上惶惶然不知所措,哪怕充滿問題,內心也會有一份篤定;
只有學習和貫通了養育的知識,才不會迷失在紛繁復雜的教育理念之爭中,而是有符合自身特點的養育思路;
只有真正去自我反思和成長了,就不會把自己的需要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成為她自己;
只有真的了解和理解了孩子,才能看見獨一無二的孩子,尊重孩子,有效的引導孩子。
而當我們不斷進步,到那個質變的時候,自然就會不那么焦慮了。
結語:
很喜歡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
愿每個家長都能像校長那樣懂孩子,從容養育;
愿每個孩子都能如小豆豆般自由的存在和生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