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某次老哥在微博中提到過:以前過節發祝福短信回收到回復“你是?”,所以現在若是收到不認識的人發來的祝福會回復說“你也是!”
就這般的來往,我們一步步的走出了別人的生活,別人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生活。當然說,每次遇到哪些在網上發一條消息說,上個手機或是號碼這么了,讓自己把號碼發過去的,幾乎還是回去按照他的號碼發過去,然后下次打電話過去的時候,別人就還是回問一句:你是?不知為何,我會果斷的刪掉他的號碼然后再也不聯系,唉,我就是這樣一個執拗而有狠心的女人!
但往往來說,這樣的方式,失去的可能就只是一些泛交的朋友,也許見過一兩次,也許聯系過幾次。之所以還保存著聯系方式是覺得以后會有可以幫忙的地方,原諒我的自私與無奈。可是敢肯定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只是我說出來,那就是那個受指責的人吧!
很多大師、磚家定義過朋友圈及朋友這一稱謂,個人比較能接受的則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以原點為自己,X、Y軸為朋友類型的一個同心圓中,靠圓心最近的則是自己最為親近的朋友,圓越大交際越淺。在年歲中漸漸積累起來那些靠近原點的同心圓是不易變更的,就如同原點有磁力一般,離磁鐵越近磁力越強嘛,遠處的自然就不穩定了!絕大多數的時候是相信這一原則的,至少對于我來說是具有說服力的。
今天看過安妮海瑟薇演的《one day》,突然我就有一點開始動搖了,Dex和Emma之間的友情算什么。盡管外面的人認為這算是一個愛情的悲劇,盡管被人認為沒有看過原著的話,看上去是既蹩腳有混亂。注意的點不在這里,原著也好,電影也罷,主題肯定是不會被扭曲的(于正的電視劇除外)。我只希望有一個朋友,每一年某個特定的日子相見,那不稱為聚會,我們只是想要聊聊天,談談過去、現在和將來。期盼的那個永遠是永遠了,為什么不能是你和我!
他們之間什么也沒發生,卻又注定改變了彼此的一生。在之后的歲月里,兩人以友人知己的身份時聚時散,彼此分享著人生的苦辣酸甜和各種感悟。德克斯特經歷著事業和婚姻的起落,艾瑪品味著底層人生的辛酸。他們是遠在天邊心也緊緊相連的知己,是深鎖心中最為篤真卻相隔最遠的愛戀……
相對于偶像劇,小文藝類型的電影更加的吸引著我,每一個故事中傳達出來的東西我都希望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實現,印象最為深刻的是《36個故事》中的以物易物和沙發客,后來我就真的在生活中真正的去接觸到了;《分手合約》中的故事也真的發生在了一個朋友的身上,這種近距離的感覺源于電影帶來的期待。
可是這些美好就那么的與我們擦肩而過,慢慢人海就能輕易地失去聯系,電話、短信、微信、微博也建立不起我們想要聯系的橋梁,世界充滿了你我相遇的幾率,擦肩而過之后就再沒有遇見過你。那這樣就真的是算是泛泛之交罷了,不聯系下次見面照樣可以說聲:好久不見!
也有在同心圓很遠以外,甚至都沒有走進過自己的生活,也能改變別人很多。叫不醒裝睡得人,感動不了一個不認識你的人,大概就與這意思相近。男神曾經說過:你走近、再離開,他所得到的失落遠遠大于開心!
離開也可以說是想被挽留,若是想要走出別人的生活目的在于想要被挽留,那樣可以理解為愛吧??墒俏疫\氣不好,每次離開別人的生活,都沒有誰挽留。那又如何,因為我還是那個倔強而又狠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