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和kindle上看完這本書,每一次輕觸與劃開,就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時空,連呼吸都變得沉重。故事中的情節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出現過,我們都忽略了它,或者刻意去這么做。毫無疑問,這種交叉的表述總讓我愿意一探究竟,伍綺詩以獨特的表達方式,把家庭空氣中彌漫的情緒收集起來,抽絲剝繭,每一角色連眼神的閃爍都變得鮮活。
父親詹姆斯和母親瑪麗琳從一開始就是不一樣的,他們一直在忽視這一點。瑪麗琳與詹姆斯相遇,兩人看起來那么相似,“渴望”讓他們看起來一樣,但是,兩個人的“渴望”不能深挖。這不單單指兩個人膚色與眼睛的不同,詹姆斯和瑪麗琳在一起是為了尋求“一致”與“融合”,他一開始喜歡的是可以無縫融于人群中的愛自己的白人姑娘;瑪麗琳的母親認為女兒成為醫生,接著嫁給哈佛畢業的學生,這才是最完美的人生。瑪麗琳應該是愛詹姆斯的,她嫁給詹姆斯,卻失去了成為醫生的機會,接著和母親斷絕關系,從此她的生活角色除了妻子、便是母親。詹姆斯發現他并不能通過白人妻子找到“融合”,瑪麗琳發現自己除了母親的烹飪書,一無所有。激情、沖動之下的契合感,從一開始就是扭曲的。
一切變得不一樣,從母親瑪麗琳的出走與回歸開始。當瑪麗琳不得不終止夢想,回到家中,看到討她歡心的莉迪亞,她認為:“”這是一個征兆 ,瑪麗琳認為 。她雖然趕不上了 ,但莉迪亞還來得及 。瑪麗琳不會與她的母親一樣 ,把女兒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錮之內 ,過一輩子平淡麻木的生活 。她會幫助莉迪亞實現她力所能及的目標 ,她將傾盡余生指引莉迪亞 ,庇護她 ,像培育觀賞玫瑰一樣 ,幫助它成長 ,用木棍支撐它 ,把它的莖稈塑造成完美的形狀 。”在第一眼看到這句話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描述,更為瑪麗琳的想法感到恐慌。瑪麗琳的想法是不是很熟悉?——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孩子承載的夢想是父母賦予的,孩子的學業是最重要的,溝通萬千沒有那么重要。豆瓣網友“納蘭妙殊”十分精準的指出:在令女兒感到窒息而絕望這件事上,顯然母親更有天賦。來自父親的壓力雖然沉甸甸,但往往失于粗疏而不得要領,還留有能透氣的縫隙,但母親的殷切敦促則更精細,無孔不入,密不透風。母親是子女心中的迦南地,一旦連這塊樂土也失去,就陷入無蔭庇的悲慘境地,猶如在沙漠里一點一點干渴、枯萎下去。那種干渴有時不致命,有時致命。”
這本書一開頭就告訴你:莉迪亞死了。莉迪亞被父母傾注了太多的期望,無休止的“是、是的、是的、母親”是她表達愛的方式,可是母親不知道,她認為自己做得一切和女兒的天賦、愛好是契合的;拿著話筒假裝給“朋友”打電話,父親居然是如此高興。莉迪亞看著漸漸合上的湖面,心里一片沉寂與釋然。她應該是解脫了,活著的人逐漸發現自己對愛的渴望與表達出現了誤解,這個家庭終于變得不一樣了。
《無聲告白》這本書中的描寫十分細膩,很多比喻句讓人眼前一亮,契合又新穎。這本書里,杰克對內斯的感情描述讓我震撼,通過漢娜的眼睛,看到的湖邊游泳一幕,有種謎底被揭開的沖擊力,于是作者進一步解說道:“那是愛 ,是一廂情愿的深切渴慕 ,只有付出 ,得不到回報 ;是小心翼翼而安靜的愛戀 ,卻無所畏懼 ,無論如何 ,都會執著地進行下去。”
漢娜,她的存在讓人心底一片柔軟,她仿佛是家里最不受寵愛的那一個,心思細膩、渴望愛,她默默觀察著家里的一切,討好每一個人,精準讀懂每一位家庭成員的真實感受,讓人心疼得想要抱一抱小小的她,以至于當父親抱起小小的她,大聲歡笑時,不禁有些淚目。一切,好像正在回歸正軌。
而天花板上的白色腳印,將永遠地存在著。
《無聲對白》摘錄:
1、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 ;你只是學會了如何得過且過而已 。
2、那是愛 ,是一廂情愿的深切渴慕 ,只有付出 ,得不到回報 ;是小心翼翼而安靜的愛戀 ,卻無所畏懼 ,無論如何 ,都會執著地進行下去
3、“對于每一個作用力 ,都有一個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 ”一個向上 ,另一個向下 。一個得到 ,另一個失去 。一個逃離 ,另一個受困 ,永遠受困 。
4、雖然你看不見 ,但它們就在下面 ,已經被抹平了 ,難以辨認 ,令人生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