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詩經密碼》作者:劉蟾
洛陽的來歷
還記得前邊《雅·大明》里面贊頌周武王姬發的那段話嗎?其中一句是“保右命爾,燮(xí)伐大商”,果然,公元前1043年,他在(周武王)滅商建周之后的第三年就死了,就像詩里寫的,他生來就是為了伐紂的,等滅商大業完成了,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姬發生前規劃了一個西周的陪都----洛邑。
那時候人們的活動范圍小,覺得日月星辰都是圍著自己轉的,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周朝的統治者也如此啊,希望自己能住在國土的中央,其余的諸侯國在四周拱衛,所以無論是出于心理需要,還是政治考慮,武王都很希望建立一個真正的都城,既在天下之中,又能四控諸侯的“中心”都城。
當時西周的都城在鎬京,即今天的陜西西安市附近。但那時人們認為黃河流域才是天下的中心,鎬京偏西,對遙遠的東方就不好管理,所以就派周公旦去尋找天下的“中央”位置。
哎呀,那時候又沒有什么高科技的科學儀器,要憑什么找到天下的“中央”啊?
嗯,那時候早就發明了圭表,就是用它來工作噠!圭表是個嘛東東呢,就是立桿測影,本來是用來確定時間的,但人們在實踐中發現,不同的地方表影的長度不同,這就啟發人們試圖通過一個確定的日影長度去尋找大地的中央。
圭表的長度是一定的,那么多長的日影才能表示該地是“地中”呢?
《周禮·大司徒》中有一段話說明了這個問題: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這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就是說,夏至那天中午,圭表影子一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大地的中央。
周公旦就用的圭表測影的方法,然后找到了嵩山附近----嵩山得名中岳也與此有關。然后周公旦就建議在嵩山附近選塊地方建個都城。
周武王姬發實地考察了一下,覺得很不錯,事情就這樣愉快地決定啦。這個都城就是洛邑,今天的洛陽,這里后來被稱作“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成為中國著名的古都之一。
但武王只做了個大致的規劃,還沒來得及動工就去世了,所以武王姬發算是洛邑的“總設計師”,實際的建造者應該是周公旦。
《詩經·周頌·清廟》中記錄的,就是周公旦建成洛邑后在此祭祀周文王的事情。
看到這里,有沒有覺得古人實在很偉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