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把一個學習和習慣都不好的孩子的爸爸狠狠的指責,讓這位爸爸很尷尬也很難受。
回到家里孩子問爸爸:“老師是不是又說你了?”
爸爸高興的說:“不是!老師說你很有潛力,再稍微努力,就會超過你前面的那四個孩子!”
孩子在學校因為講義氣打了架,老師把孩子的爸爸數落一番。
爸爸很難受,但回家給孩子說:“老師肯定了你很有正義感,但要是能換一種方式解決就更好了,就這樣每一次家長會后,爸爸總是這樣受到老師指責后還鼓勵孩子,結果孩子的學習成績扎實穩定的提高,行為習慣日益進步!
作為父母,每每看到孩子完成一個任務或者學習一項新技能,內心欣喜不已,也會忍不住夸獎孩子。孩子也會在夸獎下表現出更高的興趣、自信,在我們看來,這也是一種良好的親子互動。
別說孩子,就連我們成年人,面對領導、親人的褒獎贊揚,也會內心覺得很受用。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夸獎在激勵孩子上進方面有著極大的作用,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每一個父母都望女成鳳望子成龍,對自己孩子抱有不低的期望,也愿意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很多父母也對此理念推崇不已。
表揚確實是正向的,從人的本性來說,也確實更愿意接受肯定、積極的語言;在表揚下,人的本能就是表現出激動和興奮,會又變得更好的渴望和表現欲望,尤其在一些關鍵時刻作用很明顯,比如比賽前夕。
按照某些專家的說法,對孩子表揚,首先在親子溝通上會更順利,不會造成劍拔弩張的局面,其次孩子當時表現也會更積極。
如果孩子明明很努力了,我們不加以肯定,孩子會有一種失落感,如果父母再加上一點打擊式的謙虛(貌似我小時父母就是特別善于謙虛),甚至會直接挫敗孩子的積極性。
關于“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市面上還有不少專門的著作和文章。同時,依然有很多人持不同觀念。比如,在我國流傳已久的教育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有“謙虛使人進步”等。因為夸獎在激勵人的同時,也會讓人害怕失敗,長此以往,“挫商”不夠,從現在自殺低齡化的現象即可見一斑。
夸獎有錯嗎?但我們往往用錯了夸獎的方式,或者說夸獎的取向錯了。
我們在廣義上使用“夸獎”一詞,其意思包括“鼓舞”、“鼓勵”,也就是“表揚”、“贊揚”、“理解”、“支持”。
在使用夸獎時,簡單的表揚是直接簡單,但是效果卻是最差的,多用鼓勵和理解,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其次,夸獎時,我們應關注孩子行動的過程,比如表揚孩子非常努力,讓孩子表現滿意;而不是關注孩子的結果,比如表揚孩子非常聰明,只是讓孩子感覺滿意。
只有合理運用夸獎的方式,學會夸獎,才能用夸獎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