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一則新聞:一位醫生乘醫院的電梯外出,在電梯里遇到一位老人在抽煙,電梯內煙味很濃,出于職業習慣,他勸老人不要在電梯里抽煙。
這位醫生解釋,自己只是善意地提醒老人,并沒有其他不當的語言。
在電梯內的兩分鐘左右的時間,兩人一直在爭辯,老人有明顯的肢體動作。
此后物業把兩人勸開,醫生去取快遞,返回路過物業辦公室時,老人已因心臟病發作離世。
隨后,醫生被老人家屬起訴,并追究民事賠償,雖然法院裁定醫生向家屬賠償1.5萬元,老人卻已離開這個世界,傷害已然造成。
這則令人惋惜的新聞,讓我想起了前不久發生在國外的一則新聞。
一位父親看到兒子終日沉迷于電腦游戲,無所事事,于是氣不打一處來,拿來一把上膛的手槍,放在兒子面前,并怒不可遏地說:“有種你就別活了!”
誰知就在父親轉身的一瞬間,兒子真的扣動了扳機,等父親回過神來,兒子早已癱倒在地,沒有了生命體征。
沖動是魔鬼,能置人死地,帶給親人巨大傷痛,讓世人扼腕嘆息!
這兩則新聞皆是在受到外界刺激時,無法控制強烈的情緒體驗,即暴怒狀態下,一位選擇了用槍結束生命,一位以身體舊疾(心臟?。┑姆绞诫x開人世。
離去方式雖不同,相似的是未把過激的情緒及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
這也是很多國人慣用的行為模式,不擅于溝通,不是攻擊他人,就是自我攻擊(被動攻擊)??此剖菍λ说夭粷M、憤怒,實則是對自身地不接納,不認可,甚至產生羞恥感,所以才會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死給你看”!
若用恰當的、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劇情與結局或許會反轉。老人與小伙子當時若用語言表達自己憤怒、委屈的真實感受,暴怒的情緒會得到緩解,心情慢慢會平復下來?!跋忍幚砬榫w,再處理事情”。
若能真正接納正常的應激反應,不壓抑、不抗拒,允許自己真實的情感流露,悲劇也許不會發生。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最終導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國人千百年來,以含蓄、隱忍引以為傲,不擅于表達情緒情感,一味壓抑負性情緒,日積月累,通常會以身體生病(軀體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很多重大疾病,即心身疾病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心理垃圾累積到一定程度后的結果。
沖動行為背后是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渴望得到他人認可、接納,看到自己的苦衷、無奈。
希望別人對自己建立同理心,與自己在一起。但是卻遭到對方地批判、指責、甚至侮辱,繼而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如何合理地表達需求,值得覺察自己!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后果與結果!
逝者安息,世人警醒,良好地溝通,即好好說話,從學會表達感受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