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人畜無害的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走過來打你一巴掌你會怎么辦?
A 、認慫趕緊離開,以防挨第二巴掌;
B、立刻一巴掌還過去,以牙還牙;
C、問清楚為什么被打,是自己的問題改,不是自己的問題就得讓對方有說法。
這三個選項,哪一個是你的選擇?
你以為這只是你面對這一巴掌時的選擇嗎?
不,這是你日常對人對事的反應模式。
我們常說行為的背后是習慣,那么,習慣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習慣的背后是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心智模式呢?
《心智突圍》這本書告訴我們“心智模式是一個人對人、事、物慣有的態度和看法”。
心智模式是一只看不見卻又時刻影響我們的手,它時刻影響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選擇和行動。一個人想要成長,必須打破原有心智模式的限制,建立新的心智模式。
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如何重構心智模式呢?《心智突圍》中給了我們三個突破點:定位、認知和心境。
一、明確定位
這里的定位是指個人定位,也就是你希望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人生。
2017年的時候,我一直困惑于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什么,那種感覺特別憋屈,就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但是卻不知道朝哪里使。
定位決定了一個人前進的方向,方向對了才是努力,而且是精準努力。
定位不清,就像航行的船只沒有方向,只能四處瞎轉悠,卻無法到達理想的彼岸。
定位清晰的人,可以心無旁騖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可以比方向不清的人更快速的達成目標。
明確定位需要從挖掘自身優勢、明確角色身份和尋求他人需求三個方面著手。
我們以前講木桶理論的時候,總是說短板會影響一只桶裝水的量,一個人想要進步,一定要把自己的短腿補上。這個理論可能用于學生學習更適宜。但是一個人的成功,一定是盡大可能的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利用優勢達成目標。因為優勢就是一個人的能力所在。
找到自身優勢,我們需要問自己:
我如何利用這個優勢,結合市場趨勢,創造價值,滿足社會需求?
這是一個確立身份和價值點的探索。我們只有明白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身份的人,并且結合社會需求,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點,才能為我們的目標賦予使命。自以為是的價值并不重要,別人認為你有價值才是重要的。
最好的定位,一定是自身優勢、個人目標和他人需求三者的統一。
人生在世,不自己定位,就被人定位。
二、優化認知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認知能力的差異。
什么是認知能力?
《心智突圍》的作者Windy Liu認為:
所謂認知能力,就是你理解信息、整合信息、解讀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共享單車沒有出現的時候,幾個天使投資人和工業設計師聊天時,有人提出,能不能做一個大家可以自由借還的共享的自行車。
討論下來,大多數人都覺得點子不錯但可行性不大。有一個人卻去做了,然后成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
后來美團以27億美元的作價全資收購。
估計當時參與的很多人都后悔自己浪費了一個好點子。
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這些決定,就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
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想要實現心智突圍,必須優化認知。
人的認知狀態分為四種: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處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即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啥都知道,不知道自己其實知道的很少——這是自我認知升級的死敵。
承認自己的無知,是認知升級的起點。
只有1%的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而這才是我們認知提升的終極目標。
如何提升認知,《心智突圍》中給出了很多方法,比如自我學習、刻意練習、交流、改變固有思維、破局思維等,而且每一種方法里面,都有具體的措施,讓你讀完就知道怎么用。
比如大家熟知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是每個成長中人耳熟能詳的詞匯,可是如何刻意練習,很多人都沒有頭緒,但是書中作者卻將刻意練習的過程分為三道工序。
1.編碼
每個人對知識的編碼不一樣,作者是按照自己的編碼對知識進行闡釋,學習者想要學習新知識,首先要自己接觸,理解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用,要有自己對新知的解讀,形成自己的感知和記憶。
2.鞏固
鞏固就是反復通過回憶、思考、練習等重復性動作,將獲取的新知由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讓新的模式、方法、動作等成為直覺反應而不需要大腦刻意調取。
3.關聯和檢索
所謂關聯和檢索,就是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聯系起來,用于各種場景。關聯和檢索的越多,運用的也熟練,越能成為直覺反應。
經過這三步的刻意訓練,我們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實現從理解到重構到實踐的過程,才能真正內化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認知,最終形成系統化的心智模式。
除了這三道工序,作者還介紹了刻意練習的基本原則,工序和原則結合使用,效果翻倍。
書中每一份提升認知的方法背后,都有這樣具體可參考的工序和原則,以及案例說明,非常詳實而且容易操作。
三、調頻心境
作者認為的心境是一種內心秩序和生活態度。
所謂調頻心境,就是在不同的情況下,轉換不同的心境模式,讓自己能夠解決同外界的沖突,保持內心世界的平衡,最終構建不念過去,不懼未來的內心世界——這也是高手們的強大內核。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會是一路挫折的,人生總會有起有伏有高峰有低谷,在不同的人生狀態下要有不同的心境來面對,這樣才能讓我們與這個世界更好的相處,才能保持內心世界的平衡。
針對不同的心境狀態,作者都給予了不同的建議。在剛剛過去的2020 ,人們經歷了疫情的各種困苦,失業、病痛、離別......所以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人身處逆境時應該調頻的心境。
逆境下最應該具有的心境模式,就是堅信“每個人都有選擇一己態度的自由”。
對此做的最好的非意義療法的發明者維克多·弗蘭克莫屬。
弗蘭克身處集中營,不僅要干重活,而且隨時有被處死的危險,但是他認為,雖然他無法控制所受的折磨,無法決定何時面對死亡,但是他依然有選擇如何面對這些困境的自由。
因為這樣的頓悟,他開始選擇積極面對困境,把監獄生活當作學術研究的契機。
中國有句話叫“怎么過都是一天”。我們無法改變這“一天”,但是我們能夠決定自己以消極還是積極的態度過這“一天”。
如何讓自己在逆境時也能自由調頻心境呢?
1.當下不雜
遇到事兒,快速整理自己的情緒,然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努力應對困境。
2.事上磨練
把困境當作磨礪自己的機會,在行動中磨煉自己的心智和能力。
3.積極主動
凡事積極主動,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從困境中突圍。
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認為,影響我們心境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只有擁有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低谷時,我們才不至于一蹶不振跌倒谷底,而是絕地的反彈跳得更高。
沒有明確的定位,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優化的認知,就沒有精進的可能;沒有良好的心境;就不可能持續前行。
定位、認知、心境,構成了心智模式的三個維度,明確定位是前提,優化認知是根本、調頻心境是保障,三者結合,才能提升心智,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使命?!?/p>
愿你能夠早日找到自己的使命,然后突圍現有心智,去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