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司組織了一場這本書的讀書分享會
大概流程是:
第一個環節——暖場小游戲,每個人說出以”我們”開頭的三句話,打開思維,尋找共同點,活躍氣氛。
第二個環節——我做了一個簡短的說明講演:為什么選這本書和這個話題?為什么現實中人們的行為和表現會有不同,甚至相反?為什么有些人容易成功?等等,引出本書的主題——兩種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到底什么是這兩種思維,有何不同優劣?又是怎么形成的,怎樣影響我們,平時怎樣做才更有利于個人成長?帶著問題我們開始一起觀看視頻。
第三個環節——觀看樊登老師視頻。由于時間關系,只看了前面的三十分鐘和最后的總結。
第四個環節——每個人寫觀后感3分鐘。
第五個環節——每個人發言,可以是關于學習到的心得,也可以是自己的經歷分享,重要的是一定要去思考,去表達,去自己組織語言,這樣我們學到的,留下的就會更多。不然的話,可能吃一頓飯,睡個覺,就全忘了。
這個環節,大家都很認真的思考,講出了很多內心深處的話。有人說發現自己固定思維很嚴重,有人回顧自己成功的經驗,就是成長性思維在支持自己,現在才知道這就叫成長性思維;有人說到看待別人要用成長性思維,發展的眼光去看,不能停留在以前的判斷,特別是對孩子;還有說到自己后悔的高中往事,由于固定思維嚴重,對自己評價嚴重不準確,成績有一點波動就自暴自棄,總是懷念過去的輝煌,如果那個時候知道用成長性思維去思考,結局肯定完全不同。
通過這次交流分享會,大家積極思考,觀點碰撞,比一個人單獨聽效果完全不同,我們雖然不能完全記住里面的內容,每個人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但我覺得,只要知道有成長性思維這個名稱對每個人來說就已經是很大的收獲了。
這本書真的是很簡單? ,所有的內容就是在介紹成長性思維,這也是一以貫之的一,核心的核心。但是成長性思維又是一系列思維的統稱,是靈活多樣的,所有有利于效果實現的思維都是成長性的,包括理性的開放式的信念。而限制性封閉的信念就是固定性的思維。
本書還給出了怎樣培養自己的成長性思維,首先要覺察,然后接受,觀察,命名,教育
建立成長型心態,最難的就是放下自我,因為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固定型思維的人,努力了一段時間就很容易又回到老路上去了,這是因為童年的時候受過的傷,沒有安全感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所以放下自我需要做到:
接納不評判,覺醒覺察力,行為行動,尋找亮點
(古話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催生了這個世界的所有美德。終身成長告訴我們,我們的成功、人際關系、行為習慣、事業、家庭、歸結于我們的兩種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 ? ? 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變的,他們急于證明自己,做所有事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習慣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容易發怒,講排場、總是在掩飾自己的缺點。而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他們不怕丟臉,會不斷向前看。
? ? ? 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不屑努力,他們看重天分,覺得無能的人才需要努力,一旦在某件事中失敗,就為自己貼上失敗者的身份。對自己的評價非好即壞,往往自大或者自卑。成長型思維的人能夠明確目標,不斷通過自己的努力練習,欣賞天賦,更崇尚努力,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讓自己變得更強。
? ? ? 相信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這兩種狀態,所以需要不斷的增加我們成長型思維,激發我們體內成長型思維,這樣消極情緒會減弱。
? ? ? 以前我一直認為愛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愛如果需要那么努力,那他就不屬于我,我們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靈魂伴侶,我們靜靜的站著不說話,對方都能夠GET到你的點,倆個人心有靈犀,所有的事情都能自然發生。一旦發生沖突,首先想到的不是發現問題,找自己的原因,而且責備對方,就簡單認為是兩人性格不合,是無法調節的問題。如果有成長型的思維,我們就該知道兩性關系是需要磨合的,哪有理想和完美的愛情,即使發生沖突,也仍舊相信彼此的關系是良好的。
? ? ? 改變是不容易的,特別是有的想法、觀念、認知已經在我們的腦袋里面根深蒂固。但只要我們走出第一步,和我們的局限,脆弱,恐懼做斗爭。能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好的事,難道不值得一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