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燈不撥不亮,理不辨不明”,我以前覺得很對。但現在,尤其是網絡高度普及、人人都有發言權的今天,我越來越覺得,后半句其實非常值得商榷。
辯論是否使人明智,應該看雙方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這種對等,包括知識層面、技巧層面、生活閱歷層面、話語權層面和支持者數量層面等諸多方面。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辯論如同對戰,如果雙方不在一個重量級上,結果就是雞同鴨講,一個講獨孤九劍,一個講騎馬射箭,一個講相對論,一個講李宇春。雙方對問題的理解不在一個層面上,導致自己的話很難被對方理解。甲覺得是常識、可以拿來作為論據的東西,乙卻認為這是辯題需要討論;甲一本正經的拿來說的事兒,乙覺得早有公論甲不過是在重新發明輪子。這就像大人試圖按照自己的邏輯去說服小孩子,小孩子試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變大人,最后弄的大人和孩子都無比痛苦。先秦諸子的論戰為什么好看?希臘先賢的辯論為什么好看?無他,高手過招而已。讓風清揚和樓下居委會的廣場舞大媽切磋功夫,讓鴻鈞老道和路邊算命的黃半仙論道,能明智才怪。
辯論是否使人明智,應該看雙方對辯題有統一的認識和清晰的梳理。辯論最大的問題就是往往會陷入歧路亡羊的泥潭。有的時候是無意中跑偏了,更多時候其實是由于能力不對等,導致辯論者要刻意使用一種能力去彌補另一種能力,造成辯論雖然很激烈,但卻像脫韁的野馬般遠離辯題飛馳而去。這樣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大家口沫橫飛慷慨激昂的說了半天,早就忘了最初產生的分歧時什么。這樣的案例可謂比比皆是:甲要說明A問題,就舉了B問題做類比,舉了C和D兩個例子得出B到E,繼而證明A 到E結論。乙對此表示不同意見,那么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證明由A問題不能導致E結論,方法上包括B和A不具備可比性,C和D 能證明B但不能證明A;或者C和D本身不正確無法得出B到E,更無法證明A可以到E;。我這么說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是廢話嗎,辯論不就是這么個套路嗎?但是,很遺憾,多數辯論陷入了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幾個層面的泥潭:情況一,乙指責甲,B問題不能和A問題類比,二者有個毛關系,你這都不懂,還說個錘子!情況二,乙指責甲,你說的C和D出處在哪里?那個信息可靠嗎?你怎么知道那是真的?你在現場嗎?人家親口對你說過嗎?你連真假都不知道還拿來當證據,還說個錘子!情況三,乙舉出F和G的例子試圖證明C和D不正確不全面,無法得出E結論,被甲用情況二中的話來質疑,于是又有了H 、I、J、K等無數新證據出現,陷入證真證偽的泥潭;情況四,丙突然插入,舉出L 、M等證據,提出E+或E-的意見,并認為E+或E-就是A問題的結論,聲援或者反對甲。然后丁跑來為乙打抱不平,指出丙的說法存在情況一、二、三所說的問題。然后還有戊、己、庚、辛等的加入和互相質疑。看得眼花了是不是?對,我也寫的快吐了,但如果你圍觀一下某個爭端,實際情況遠比這個復雜,大多數辯論到最后往往成了漫無目的爭吵和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斗氣。結果就是誰也沒說服誰,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還白白浪費了時間。這個時候不要說長知識明事理了,沒被帶溝里就不錯了。
辯論是否使人明智,還應該看雙方是否能就事論事而不是人身攻擊。單就辯論而言,涉及的爭議無非就是:例證是否能夠證明觀點,邏輯有無謬誤或者疏漏、觀點是否能夠獲得認同。但大多數辯論往往在三五回合之后就變成了你說歷史我說陰謀你說陰謀我說邏輯你說邏輯我說常識你說常識我說智商你說智商我說情商你說人品你說人品我說作品你說作品我說粉絲你說粉絲我說陰謀這種無限往復循環中,并且變成了各種罵人言辭的集中營,各種帽子、標簽滿天飛,令人無法繼續往下看。比如最常見的這個路子:一個人的文章里出現錯別字——他態度不認真——邏輯不嚴謹——智商低——學校差——所在地區的人整個都不好——現行制度有問題——是否五毛或者美帝水軍,最后某方以一個”你傻X“結尾轉身而去,世界才算是清凈了。邏輯啊常識啊啥的都不是關鍵,只有讓你退出才是關鍵。這種辯論除了學會強詞奪理和罵人技巧外,實在對明智無益。
辯論是否使人明智,還要看參與的雙方是否能平心靜氣虛懷若谷。換言之,是抱著交換意見拓展知識的目的來辯論,還是教書育人觀念輸出來辯論,這對于辯論的質量很重要。既然是爭辯,就不能指望對方完全同意你的意見——事事點頭句句贊同那是幼兒園孩子和他們老師。辯論者可以指出不同意見,也可以說明自己認同或者不認同的觀點,但直接判斷對方觀點的對錯就有些不合適了,而對于對方指出的不同意見暴跳如雷則更不適合參加辯論——這種情況下還是回辦公室做老板嚇唬下屬或者回家充大爺訓斥子女吧。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在聽到不同意見之后,自然會思考和比較,然后得出自己觀點對或者不對。如果一方頤指氣使炫耀挖苦的告知,多半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繼而無暇思考固執己見,對明智毫無益處。另外,總有些人認為自己的是對的,再多的證據再嚴密的邏輯都不采納都不信任,對于這種人而言,辯論毫無益處,誰都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綜合以上幾條,能夠遇到一組實力相當、自控力強、就事論事、虛懷若谷的辯論,難度要比自己看書思考大的多。而歷史似乎也證明,很多真知灼見都是在作者獨處時思考得來的,辯論或許催生了這一點,但單就辯論本身而言,未必能夠使人明智。而以押寶的形式圍觀辯論,認為贏的人就是對的,自己卻不愿意多加思考不問原因的人,怕是更難通過辯論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