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主要比喻回旋的余地。而我們人類做事一般都是完成任務的形式,只要做人做事不要有壞念頭和過于絕對,就不怎么需要后路了。
去年9月份,我踏入了大學,面對形形色色的社團和組織,針對自己興趣的多樣性,我投了比較多的申請表,希望可以至少進入兩個社團或組織,可是,投申請書多不一定成功率高。后來,我所有筆試通過了,可是面試時,大部分社團都沒錄用我。有一晚,我要面試緊緊剩余的四個面試,由于時間沖突,我放棄了其中一個面試。后來,我第一個面試表現得稍微緊張了一點,第二場自信慢慢,第二場之后還有一個小時,我在這個期間沉溺于之前面試的好狀態,覺得面試肯定會成功了,所以對于最后一個面試,我顯得沒那么認真了,結果是所有的面試都沒有成功。我為此感到懊悔,沒有為自己留一條后路,其實最后的面試是很容易進的,我輸在太掉以輕心了,導致沒有回旋的余地。最后有一個組織比較晚招新,我僥幸通過了。
一年快過去了,每個社團和組織進行換屆,我懷著滿腔熱情參加了我們部門的競選,可在這個過程中,我又發現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競爭其他部門的職位,加上我在現在競選的這個部門的職位壓力比較大,競爭激烈,于是我對現在競爭的職位有點消極。這一心態有點似曾相識,這不就是像我面試時的情景嗎?我不愿意重蹈覆轍的,我必須盡力爭取我想要的結果,因為人不能總是想著自己有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