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執中曾經在大學講課的時候做過一個實驗,他的試驗是問所有的學生,你們是不是覺得自己相對于同年齡人會更加的成熟穩重?同年齡層就是你周圍的人,結果,70%以上的人都覺得自己比同年齡層的人要更加的成熟穩重,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果都覺得自己比周圍70%的人都成熟,那么周圍幼稚的人就不夠用了。
人是一種會高估自己的生物。這就是「歸因」的邏輯陷阱。
什么是歸因謬誤?
人與生俱來的理性,會讓我們對理由產生本能的渴求,我們需要知道原因。如果生活中的事我們找不到理由,那么我們就會有些惶恐,因為對未來的未知會帶來恐懼,這是我們的本能。
為了抵御「恐懼」我們需要理由,以至于我們的大腦甚至會創造理由。而創造理由就是歸因。
「歸」是歸納,「因」是原因?!笟w因」就是我們在遇到問題時,歸納原因的方法。
「歸因謬誤」就是在我們歸納原因的時候容易產生的邏輯錯誤。
這個錯誤就是在創造理由時,我們有兩個傾向,一個是外部歸因,一個是內部歸因。
所謂外部歸因,就是這樣一件事情的原因,由外部條件導致的。比如說今天上班遲到了,但遲到的理由一定是,外面的交通太擁堵,地鐵的人太多,外面的風太大。相類似的環境意外,不可抗力,都是外部歸因。
內部歸因就是將失誤的原因,由人本身的內在特質作為原因。比如薪水上漲了,就會歸因于自己的內部能力,我的工作業務能力特別強,或者是歸因于我的性格特別好,溝通能力特別強,跨部門的業務合作中起到了很強的作用。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選擇歸因的時候,都是雙重標準的。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就會傾向于外部歸因,如果是一件壞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就傾向于內部歸因;,一件好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會傾向于內部歸因,但是一件好事發生在別人身上,那么我們就會傾向于外部歸因。
舉個例子,比如,隔壁老王被電話詐騙了,那么我們傾向于「內部歸因」,這肯定是這個老王一定是腦子不清楚,想問題不夠周到,竟然會被電話詐騙騙到;如果電話詐騙是我們遇到了,那么,我們就會傾向于外部歸因,一定是電話詐騙的人太狡猾,他們在電話中提到了「我今生的摯愛」,我是特別特別在意她,我被騙完全就是因為我特別在意那個人,所以才會被騙。
對歸因的雙重標準常常會帶來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自我感覺良好。
如何應用這個邏輯工具?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很多失望和難堪,而這些失望和難堪有一部分就是我們過度地高估了自己。我們要做的就是更理性地評估自己,在遇到特別好的事情時,我們要想除了我們自身內部的原因之外,是否有很多外部的原因幫了我們。
這個觀念工具能讓我們更理智的評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