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送給我的同學。
我不是過來人,真的沒有什么資格給你有所指點。
但是,也正因為我和你面臨著同樣的處境,有些想法我還是想說給你聽,因為你是我的同學,我的朋友,我的兄弟,我的摯友。聽不聽是你的事,說不說是我的事。我本著一顆分享和幫助的心,我覺得這個事必須說給你。
二十多歲的我們,快畢業的你。你馬上面臨著就業,結婚。
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座大山,那就是買房。
就業為了掙錢買房,買房為了結婚,然后這一輩子就算是穩了,老穩了。
為什么要這樣呢?
因為人人都想這樣,人人都在這樣,所以你不能這樣!
為什么?
因為我想讓你過的更好。
我知道,比起就業,結婚。
最難的應該是買房,年輕的我們真的應該放下這個包袱。
不管你在那個城市,我知道買房很難,真的很難。你真的應該留在,或者去大城市。不要想著回小城市了,為什么?這個我就不用講了,你應該明白。雖然難,但是總比拼都不拼一把,直接灰頭苦臉的回去好吧?
我先跟你說說,你準備買房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你大學很努力,然后畢業就找到了工作,工作后。你買了房,每個月要按揭。你一個月工資6000元,一套房子給你算100萬(一點點都不多)。如果按照20年貸款,月供大概在4160元。
因為有房貸的壓力,你什么也不敢做。省吃儉用,踏實工作,勤勤懇懇。在這個多變的時代,你的命運就和你的第一份工作綁在了一起。
你敢因為工作不好辭職嗎?
因為你的出色,另外一個城市有人請你去,你敢去嗎?
你敢自己掏錢去學習,培訓嗎?(一次短期培訓動輒就是幾千幾萬)
你敢放棄工作,重新選擇嗎?
你敢去追逐你年輕的夢想嗎?
你敢創業嗎?
在這個時代,大學本科的知識遠遠不夠自身的發展,需要你持續的學習,培訓,成長。而這一切都需要資源,但是因為房貸的壓力,你無能為力,這真的不怪你。
但是如果你不買房(選擇租房),會是什么樣呢?
你有錢可以,買書學習,參加培訓。
工作沒有發展前景,你可以辭職。
你一個月之內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業和公司。
在你努力工作的同時,有任何好的發展機會都可以去,其他的城市,出國等等。
你只要準備八個月就可以創業。(你沒有房貸,八個月房貸的錢可以供你在接下來的奮斗中有飯吃)
閱歷的增加,讓你可以追逐年輕的夢想。
但是如果你買房則永遠與這些機會遠離了。
簡單來說,如果你有一份600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貸款買著一棟最一般的房子。那么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中,我們最有旺盛的學習力與拼勁的年代,與我們最需要專注自己適合的職業目標,最有機會開始嘗試創業的年代,大部分購房者永遠與這些機會陰陽相隔。
我真的希望你不是這大部分中的一員!
從職業發展來看,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我們選擇不買房,肯定不是逃避。我們是更好的面對這個壓力。
很多有錢人都不買房的。有人問音樂人高曉松,為什么結婚了還租房住,不買房?
高曉松回答:“我不買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兒就住哪兒,買個房就只剩下一個角落是我的。”
國內房地產產業大佬王石。2008年初,國內樓市初現調整時,王石拋出驚人之語:“對于那些事業沒有最后定型,還有包袱、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40歲之前租房為好”
在我看來,普通的我們買房賣夢想只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雙方父母出錢,那么你的前途和發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
經濟不獨立夢想一定不獨立。――你住著別人的房子,還有什么好說的?
第二種人自己買房子,犧牲了太多的發展機會,典當了夢想來成就一套房子。
美國人平均31歲才第一次購房,德國人42歲,比利時人37歲,香港人32歲,歐洲擁有獨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都是租房。
我們憑什么一畢業就結婚?一結婚就買房?而且還要為之賣出我們的發展和夢想?
年輕人過早的購房者:他們花掉了自己未來10多年自身發展,轉化工作,創業的機會,他們到底買回來了什么?
他們購買的,其實是自己內心的“安全感”。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覺得自己有了一套房子,會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畢竟,在一個城市里,有一個安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里踏實。
在這個物欲橫流,超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的來自一套房嗎?即使房子能換回安全感。那么出賣夢想,真的值嗎?
為了不確定的安全感。你真的要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嗎?典當自己的夢想,典當自己最快發展的時光嗎?
我不是勸你不要買房,我只是告訴你。
你真的可以選擇去過的更好!
老同學,好久不見,你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