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父母寵愛孩子的情況比比皆是,尤其是那些老來得子的人,對自己的孩子更是心疼的要命。而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在衛國也發生了一件父親寵溺孩子的事情,并且還被史書給記了下來,轉化成文學,成為經典篇目,被后人傳誦。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做——《石碏諫寵州吁》。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衛莊公這個官二代,娶了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莊姜,但是這個姑娘雖然長得好看,卻生不出兒子。于是衛莊公急啊,沒了兒子怎么傳宗接代呢,于是又從陳國娶了厲媯,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莊公本身就是個悲劇,厲媯生的兒子孝伯沒養多久就死了。所幸,跟厲媯陪嫁來的妹妹戴媯給莊公生了個兒子,也就是未來的衛桓公,莊姜很喜歡他,就把他當成自己的兒子看待。公子州吁,是莊公愛妾生的兒子,衛莊公很寵愛他,但是這貨有點好斗,熱衷于軍事活動,莊公卻不禁止,莊姜認為這貨不安分,所以很討厭他。這時候,石碏就找到莊公,來了一次勸諫,希望莊公好好約束公子州吁,但是莊公這傻貨就是不采納正確的意見。后來,石碏的兒子石厚也傻不拉幾地去貼州吁這個惹事精,石碏不準石厚亂搞,但是州吁不允許,所以沒有辦法,只能任其發展。到了桓公即位,石碏于是心灰意冷,告老還鄉。而其中石碏勸說衛桓公的經典語段,經過史官加工,流傳下來,便成了后來的經典名篇《石碏諫寵州吁》。
故事雖然說了一堆,其實這篇文章的核心還在于石碏勸說衛桓公的那段話。那么這段話到底說了啥呢?為啥就贏得了后代文人對該篇文章的推崇?這段話語言的魅力到底精妙在何處?我們且看這段話的內容:
“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意思是說:“我聽說愛自己的兒子,就應該要以正確的禮法來教導約束他,不能讓他走上邪路。驕傲、奢侈、淫蕩、逸樂,自古就是邪路的代表。這四個方面的產生,都是寵愛和賞賜太過的緣故。如果衛莊公您要立州吁做太子,就應該定下來;如果還沒有,這樣只會為他引來禍害。受了寵愛而不驕傲,驕傲了又能自我克制,克制住了又能不產生怨恨,就算有怨恨也不會隨便為非作歹,這樣的人是很少有的。我們都知道卑鄙者騷擾尊貴者、年輕者欺凌年老者,外人離間自己人,新的挑撥舊的,地位低的壓著地位高的,淫亂的破壞有禮義的,都是人們常說的六種逆天之事。我們也知道君主行事公正適宜,臣子服從命令,父親慈愛兒子,兒子孝順父親,哥哥愛護弟弟,弟弟敬重哥哥,是大家都認可的六種順天之事。不順天而為,非要逆天亂來,只會找來禍害。做君主就應該盡力除掉禍害,現在卻反而招來禍害,這恐怕不行吧!”
我們從這段內容中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石碏不愧是久混官場的老油條。我們先剖析一下他是怎么勸說衛莊公的:這段話主要講了兩個意思。第一部分從如何愛兒子入手,來彰顯禮教對個人成長的作用,并結合驕奢淫逸產生的原因,來含蓄地告訴衛莊公要做好接班人預選的準備,遲早定奪州吁是否擁有繼承權,如果沒有繼承權,憑借這貨搞事情的能力,只會百害而無一利。第二部分則以頂真手法,來談州吁身上存在的問題,來說明一個會搞事情的人突然不想搞事情是多么的少見!并結合當時社會上一致認可的“六順六逆”道德標準,來警示衛莊公不能小覷過分寵愛州吁帶來的后果。
第一部分從個人角度來談如何愛兒子,可以讓聽者倍感親切,能讓聽者與說教者拉近距離;第二部分從大眾角度來談如何正確管教自己的孩子,可謂是一針見血,又不乏含蓄優雅,以大家都知道的標準來衡量說理內容的正確性,其實很容易讓人接受。可惜莊公這個榆木腦袋轉不過彎,我們石碏大人好心說了一堆話,卻沒達到一點效果。但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勸人改正缺點需要巧妙運用好語言藝術,話說得漂亮,即使人家不采納你的意見,但是至少不會排斥討厭你。
我們翻開史書,再往后推進:衛桓公繼位后,因州吁驕橫奢侈,于是罷免了他的職務,州吁出國逃亡,后來聯合逃亡在外的衛國人,襲擊并殺害了衛桓公,并自立為君。州吁一即位,就喜歡打仗,但是因為殺害衛桓公的緣故,所以衛國人都不擁護他。石厚向父親石碏詢問能讓州吁安定君位的辦法,石碏便假意指出陳桓公被周天子寵信,希望州吁能向陳國交好,以通過朝覲周天子,來證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后來石碏借助陳國的力量,通過計策將州吁和石厚殺死。
回頭再看這次勸諫,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衛莊公聽不進正確的意見,一意孤行寵溺州吁,導致對州吁教育的失敗,從而引發后面的悲劇。這說明聽不進正確意見的人往往會自食其惡果;過分寵溺只會斷送孩子的前程。
2、州吁從小到大,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無法無天,好斗不安分,最終因為對自己的放任而導致被殺身亡。這說明人的發展很多時候需要學會轉變,身邊環境帶來的安逸也許是一種虛假的“繁榮”,有時候自己要學會審視自己,不能讓自己太過放肆。
3、石厚不聽自己老爸的建議,非要跟著州吁闖江湖,結果江湖沒有闖成功,把自己的小命也弄丟了。這說明選對人很重要,州吁這個人本來就不是個好東西,你非要跟著他,不聽親人的善意提醒,這就是自以為是,自己給自己挖坑自己跳,誰能幫上忙呢。
4、石碏勸諫衛莊公沒有成功,勸兒子不要跟州吁跑結果被州吁懟回去了,后面石厚跟著州吁造反成功,石碏只能大義滅親,來給衛國民眾一個交代。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說道理容易,聽道理接受難。同時還說明,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無法取舍之時,如果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就不能顧及個人私情,大義高于一切,這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優良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