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十年》是職業旅行家小鵬背包旅行10年的心血總結,他一直執著行走在追夢路上,在途中,他欣賞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景觀,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聆聽別人的故事,用鏡頭和筆,記錄下最為真實的心路歷程,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動。這本書告訴我們,旅行不是向外的觀景,而是向內的自省,應學會用異文化來審視我們自身文化存在的問題,以找尋心靈中更美好的事物。
作者小鵬南開大學畢業后,零零散散地做過幾份工作,本擁有安穩的生活,可他卻掩卷白領精致到每分每秒的生活,過著一種賺錢—旅行—賺錢—旅行的苦行僧式生活,當了一名背包客,去了很多地方,體驗著每一個地域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景觀,有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掙扎。十年,他一直行走在追夢的路途中,聽著別人的故事,敘寫著自己的故事,用鏡頭、用紙筆,記錄下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成為一名職業的旅行家。
喜歡旅游的人,在我看來,是追求自由生活和向往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人,內心深處是愛冒險、喜歡新鮮事物的人。旅行是孤獨的,但我心安處是故鄉。旅游有旅游的意義,但并非每個地方,我們都有必要去觀賞,在時間和金錢都充裕時,找幾個與自己心靈契合的地方,去體驗另一種生活,亦是美事一樁。人們說,生活在別處,其實,處處都是生活,只要你是個懂得生活享受的人。
好句:
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有的人為了夢想而奔跑,雖然未抵達終點卻了無遺憾。有的人沒有理想地活著,雖然活滿一生卻也不值得驕傲。
每一個旅行者都應該在旅行過程中發現愛,傳遞愛。因為Love is a circle,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旅行者的信仰。
旅行就像一根彈簧,走得越遠,彈簧繃得越緊,回收的力量就越大。家對你的意義顯然要比那些從不曾旅行的人珍貴。
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情,但是對不同的人施加的影響截然不同。這是別人的旅行無法被復制的原因,也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好段:
我一直追隨著梵高的腳步,因為我把他看成自己的一位隔代老師。他告訴我世俗的眼光不重要,自己內心的聲音才重要。他教會我要去細致觀察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視角。
我一直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可是隨著年歲漸長,我發現,信仰并不是簡單的唯物或者唯心,神學和科學誰是誰非的大問題不是普通人應該考慮的,信仰只是個人內心的一種修習。10年背包生涯,讓我走過太多的教堂、廟宇、清真寺,對宗教的認識也從最初的不信到現在雖然還是不信,卻認為信比不信要好。因為宗教能解決一些困擾心靈的問題,讓人活得更加干凈。
一件好物可以傳世,不僅在于它能夠抵御自然的侵蝕,戰火的洗禮,還在于它能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們心中傳承,并且讓他們在心中記掛,在夢中相見。早晚他們會尋蹤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