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借書的日子

這幾天,在孔夫子舊書網閑逛,偶然瀏覽到一本書《奇異的寶花》,一下子把我的思緒拉回到我的少年時代。

在我的童年時代,書是很珍貴的,除了課本,很少能見到課外書。剛上小學時,能見到最多的書是小人書,常常是幾個人擠在一起看一本小人書。到了十來歲,我的閱讀基本沒有障礙了,一旦借到一本書,就會徜徉在故事的世界,忘了周圍的一切,這是我最快樂的時候。但當時能夠借到的書很少,常常覺得“吃不飽”。堂哥大我兩歲,也喜歡讀書,因為怕我把書損壞,他經常把借來的故事書藏在奶奶家一間閑置的屋子里,但我能找到。我常常在大人午睡的時候,躡手躡腳溜進那間屋子,揭開炕席,找到一塊活動的土坯,撬開以后,就是黢黑的炕洞,每次伸進手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一天傍晚,我打開哥哥的“寶庫”,看見了那本《奇異的寶花》,借著夕陽的余暉,我蹲在窗臺下面如饑似渴的讀了起來。等到母親喊我吃飯,我才發現天已經黑了。看了看手中的書,才讀了一半,我戀戀不舍的把書放回原處,心里惦記著主人公的命運,以至于晚飯都心不在焉。第二天放學以后,我飛一般的跑回家,直奔那個藏書的地點。當我撬開那塊土坯,頓時傻眼了:里面空空如也,哥哥已經把書拿走了。不管我怎么央求,哥哥也沒拿到那本書。因為沒看見故事的結尾,不知道主人公的命運如何,我吃飯不香,上課走神,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好多天。

大概小學四年級,我跟著父親到縣城辦事,中間和父親去了一趟新華書店,看見滿架子的書,我頓時覺得當一名書店的營業員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上中學以后,盡管功課比小學時緊張了很多,可是愛看閑書的愛好始終沒變。因為能借到的書很少,所以經常會“復習”,一本書會讀好幾遍。記得當時印象比較深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她的語言是那么樸素、自然、清新,翻開第一篇,立刻被書中浪漫、濃情的的異域情調所吸引。我隨著三毛一起感受大沙漠的風土人情,一起感受她和荷西浪漫唯美的愛情,三毛的書,影響了我們那一代人,讓我們每個女生都有一個撒哈拉情結,心中都在悄悄描繪著自己的“荷西”。再后來,金庸的書也一度被我們瘋狂傳閱,《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蓉,在我心中已經深深扎下了根,無論哪一版的電視劇,都拍不出我想象中的蓉兒。

很感謝我的語文老師,有一段時間,他經常給我們讀一些名著片段,現在想想還很享受。記得那篇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我的呼吸隨著主人公的境遇忽快忽慢,當他和狼搏斗的時候,我的心緊緊的揪在一起。還有葉圣陶的《稻草人手記》,曹禺的《日出》,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

幸虧有了書的陪伴,才讓我的童年有了色彩,也讓我知道,在我居住的小村莊之外,有更廣闊的天空,有更精彩的世界。

后來我上了衛校,學校里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面對一排一排的高高書架,我有一種眩暈的的感覺。每周我總要幾次去圖書館,上次借的還沒讀完,又借回一摞,我的床頭總是堆滿了小說。這時不再為借不到書發愁了,心里卻有了些許失落。然后更加深刻理解了《黃生借書說》中的“書非借不能讀也”。

如今,讀書的渠道越發多樣化,電子書應有盡有,讀書卻成了一件奢侈的的事情。我還是喜歡在寂靜的夜晚,手捧一卷書慢慢欣賞。女兒受我的影響,也是個十足的“書迷”。我輕點鼠標,把《奇異的寶花》加入了購物車,我要重新讀一遍這本書,并且給孩子講一下和這本書有關的故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