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周入手《稀缺》,又一本行為經濟學的書,作者是兩位印度裔的美國學者。
? ? 有推薦者說:(作者)把“稀缺”界定為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這真是一個奇妙而深刻的視角。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使他過于關注稀缺的對象從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資源的稀缺,而是俘獲我們大腦的稀缺心態。
? ? ?沒有什么就嚷嚷什么,越是沒有就越嚷嚷。這讓我想到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兒子慘死狼口后,祥林嫂逢人便講起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鄉親們起初特意過來聽聽祥林嫂的悲慘故事,后來卻漸漸的被鄉里人所厭惡。越是講述就越是覺得自己悲慘,越是覺得自己悲慘就越是想對人講述。
? ? ?毫無疑問,祥林嫂是悲慘的,我也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放在當時的環境,即使讓我穿越過去,恐怕也改變不了祥林嫂的結局。類似的還有魯迅筆下的閏土,少年時的閏土“聰明、機智勇敢、見多識廣”,但魯迅再見中年時的閏土,卻是“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 ? ?祥林嫂和閏土,都是因為窮困,所以關注的只有養家糊口,反過來又因為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放在養家糊口方面,所以沒有時間和金錢的成本來學習更好的謀生手段,只能陷入死循環,永遠無法改變命運。魯迅希望他們的下一代不要“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說“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但到底該怎么做了,魯迅先生也只能籠統的講“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 農村人改變命運很難,也許真的和作者的結論一樣,眼界是重要的原因。有的農民人家認為讀書沒有用,所以早早的讓孩子輟學,成為家中的勞力,馬上就能分擔家庭的負擔;有的人家認為打工是較好的出路,送孩子出去打工,爭取將來在城里安家,跳出農門;也有的人家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大學,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論經濟基礎,這幾類家庭差別并不大,可因為心里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的下一代的命運也將大不一樣。
? ? 我并不貶低農村,但目前我們國家的狀況,農村還是有點苦。少年時激勵了無數我們的《平凡的世界》,少平那么優秀的青年,又那么的努力堅持理想,可是僅僅是成為一名煤礦工人,就讓他如此欣喜,不知道他是否明白:他和田曉霞之間的距離,其實一點也沒有縮短。
? ? ?我的父親也是這樣,一直窮,年老了才出去打工,然后有了小小的收入,然后窮的稀缺心態讓他越是不肯放棄打工,全然不聽我們的勸解:他現在打工掙的錢,還比不上他健康受損將來要花的錢。父親努力想要減輕我的負擔,但卻一直不明白:他保持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才是減輕我的負擔的最好方式。他越是努力,其實越是在加重我將來的負擔。稀缺導致了管窺,而管窺讓我們不能看到更重要的事。
? ? ?說到這里,講個題外話。有時候,我覺得只有用“敬畏”才能表達讀書的感受:我們其實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理智,我們的行為其實并不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的,冥冥之中,也許我們其實是無法主宰自己的。
? ? ?也有評論者給出了稀缺的應對方法:如果你想要什么,不要等急需的時候才去要,而要提前積累。
? ? ?還是以這句老話結尾:人還是要多讀些書,人生會多一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