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況?
忙忙碌碌一天下來好像沒做一件自己的事;打開筆記本記錄工作,接個電話后又被新聞吸引;年初信心滿滿制定計劃,年終一無所成……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無一例外——即使真正認識到也很難回歸正途;也許你會把這樣的情況歸咎為“拖延”。
有人把它寫成一本心理學書籍《拖延心理學》,這樣的社群很多,跑步、讀書、早起……,似乎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過度互聯世界中,充斥著大量的信息,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以至于無所事事;歸根結底,是你的“價值主張”不夠明確,或者說,你喪失了你的“價值主張”。
無論規劃人生,還是計劃工作,都不能以忙碌來衡量是否成功。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打破這種不正確的觀點。
格雷戈·麥吉沃恩(Greg McKeown)在《精要主義》中,提出了他的價值主張——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貪多求全,事事應允。
如果你對以下任何一個問題有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就需要借用“精要主義”的力量。
你是否曾感到心力交瘁?
你是否曾感到疲勞卻又沒有發揮所能?
你是否曾覺得自己只擅長做瑣碎事情?
你是否曾感到忙碌卻又效率低下?
你是否覺得自己像一只無頭蒼蠅,落不到任何地方?
接下來,我們將重點厘清“精要主義者的核心思維模式”,進而嘗試解讀《精要主義》。
01精要主義者的核心思維模式
在我們的世界中,充斥著太多毫無價值的附屬,只有極少量事物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工作中,80%以上的價值僅在20%的時間內完成;生活中,家庭80%的物品常年束之高閣;就連人體器官中,闌尾也被證明是進化的廢棄遺留物。精要主義的本質在于排除最重要事物以外的一切;進一步說,精要主義追求的是“更少,但更好”,不僅是偶爾為之,而是把這種價值主張當成行為準則。
李笑來曾說過:
每個人都應該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正確地做事。
同樣的道理,精要主義不是盲目于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正確的事情;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最有價值的事物中,提高個人價值的貢獻率。盡管我們都理解精要注意的本質和主張,但卻無法在實際生活中堅決地執行,有太多阻力干擾我們奉行“更少,但更好”這個準則。人民日報倡導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Minimalism Lifestyle)崇尚“簡化”、“簡約”、“高效”,亦和精要主義的本質如出一轍。
我們很難對別人說“不”,似乎一旦說出口,總會帶來尷尬并收到內心的懲罰。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種情形導致的后果往往和我們向往的“成功”背道而馳。這就是常說的“成功的悖論”。
a.有清晰的目標,進而取得成功。
b.當我們成功時,則難以拒絕別人的請求,從而成為“老好人”。
c.“老好人”不斷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以做更多無關緊要的事情,這樣導致無法集中精力。
d.因為精力分散,無法實現原本可以實現的個人貢獻峰值。成功帶來的后果是最終瓦解了最初指引我們走向成功的那個清晰目標。
這著實讓我們不解,成功會讓我們偏離最本質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最初曾是成功的源泉。
對于人生和事業,如何選擇和決斷尤其重要。
整理衣柜是一件異常辛苦并極具智慧的工作。如果你不是有意識地去整理,它會變得異常凌亂,里面堆滿了你極少穿的衣物。當你不得不去整理時,你不知道哪些該扔;或者不小心扔了可以穿的衣服而后悔;或者還留著一堆其實不想留但有棄之可惜的衣服。同樣,隨著好心承諾下來的事情越積越多,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雜亂無章。所以,我們要用精要主義來整理我們的“衣柜”。
精要主義者的核心思維模式是追求“更少,但更好”,換言之,就是時間和精力只用于有意義的事。
02選擇,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
當下,高度互聯與信息過載導致社會壓力增大,現在的問題不是信息過量,而是觀點太多。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如放棄選擇,那么權衡取舍就毫無意義。
在這句話的背后,還有一個驚人卻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一旦我們放棄自己的選擇,別的力量就會插手替我們作出選擇。下面,我將試著解釋這個驚人的事實。
比如:臨近下班,你滿心歡喜地準備和GF一起小聚怡情時,大BOSS來個電話,考查團隊需要有人臨時接待,問你能否參加。盡管打亂了你的計劃,但對于這種可有可無的任務你卻很難說不。最后酒醉傷身,GF還與你冷戰一個星期。
需要明確一個概念,我們常常把選擇看作一個事物,但它并不是。我們面臨的選項也許可以算作事物,但選擇是個行為動作。它不僅是我們擁有的東西,而是還是我們做出的行動。明確這個概念會讓我們“頓悟”,雖然我們無法完全左右會有哪些選項,但是可以永遠掌握如何從中選擇。
但是,我們常常忘記了選擇的核心能力(自由意志)。馬丁·塞利格曼通過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現象。我們常常努力地抓住每個機會,積極參加每一項工作,竭盡全力做好一切。而這種強迫自己去做更多的方式不過是我們的“障眼法”和“皇帝的外衣”。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相信自己可以選擇機遇和挑戰,而是認為自己“必須什么都做”。
威廉·詹姆斯曾說:“我的第一個自由意志行為就是相信自由意志”。精要主義者必須要重視選擇的能力,并慶幸它的存在,講它視為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
03甄別,幾乎一起都是噪聲
理查德·科克說到:宇宙中存在的絕大多數事物——人類的行為和其他一切力量、資源、觀念,都沒有什么價值,也產生不了什么結果。只有少數事物效果非凡,影響巨大。這似乎帶有一種消極的情緒,但事實確實如此。
傳統的觀念常常認為只要努力做更多的工作就會可以帶來更多的收獲,可事實卻可能和你開了一個玩笑。我們常常分不清努力工作和收獲之間的關系。
新加坡牛車水大廈里有一個2㎡的香港油雞飯面攤,在2016年“新加坡米其林美食指南頒獎典禮”上,這個小小的路邊攤獲得“米其林一星級”。經營這家小攤的小販是陳翰銘對于這突如其來的榮譽感到驚喜而光榮。米其林這樣的國際級的評比之于他的小攤就像是太陽之于月球般遙遠。
憑借著對美食的這般熱愛和恒心堅持,進入這一行業,他一干就是30年的光景,并且只做“香港油雞飯面”。他沒有去過法國藍帶進修廚藝他不知道新東方為何物,他只靠一顆對美食熱愛的心,做一碗平凡的油雞飯,超越一切精湛的技藝,成為米其林大師。
陳翰銘并沒有求多求全,專注于“油雞飯面”30年,正是專注于“更少,但更好”,他成就了“油雞飯面”,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這或許給我們一個啟示:真正重要的是時間和結果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問自己:努力工作的人很多,為什么成功的人只是少數?
“帕累托原理”又被稱為“80/20法則”,后經現代質量管理之父約瑟夫·朱蘭發展,稱之為“重要少數法則”,即人們可以通過解決問題當中一個微小的部分來極大提高產品的質量。精要主義者需要掃描環境,尋找有意義的少數,淘汰無意義的多數。尤其要用更多的時間來辨別,以便花更少的時間來做。很多能力強的人卻無法貢獻與之匹配的價值,根本上說,是因為無法擺脫一切都重要的觀念。
投資神話巴菲特的名言是:“我們的投資策略接近于昏睡狀態。”而科學家信奉的“冪次定律”也認為,某種努力與其他努力相比,確實會使成果呈指數級增長。所以,我們不是要找過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尋找個人貢獻峰值所在:重要的事情,恰當的方式,合適的時間。
04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羅胖說:
戰略和戰術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大小或程度三的區別,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戰略是運用資源達成目標,在一個均衡的格局中,推動這個均衡向下一個均衡轉化。
邁克爾·波特也說過:
所謂戰略,就是如何作出選擇及取舍。它意味著通過慎重選擇來實現不同。
所以,戰略本質上即是保持資源的均衡的選擇。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過于自信,進而期望同時、全面實現多個目標。科學實驗也證明,大多數的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認為可以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必要的是,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專注于“有意義的少數”,放棄“無意義的多數”。否則,多而雜的選擇會影響至關重要的目標。但是,在現實中,接受任何一個機會都無疑需要你舍棄其他幾個機會,這是讓人難以抉擇的癥結所在。
精要主義者需要審視每一個機會,如果對實現的目標沒有太大貢獻,就不做那么多不同的事情;在核心問題上,做出理智、慎重的權衡取舍;更多時候,要強迫自己權衡利弊,并戰略性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力的。
雨果說:“世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都更為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一種理想。”格雷戈·麥吉沃恩認為“更少,但更好”正是一種恰逢其時的信條,選擇做一名精要主義者也是一種恰逢其時的信條。
一旦我們允許自己在選擇去做什么時變得更挑剔,一切都會改變。我們將擁有無盡的自由來學習排除非精要之事,有了這種力量,我們就能找到對個人的人生和事業,乃至社會的貢獻峰值之所在。
首發WX:蝸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