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拿到了永澄大大“分身術訓練營”的通行證,開啟了我的幸福進化之旅;緊接著的“真自由訓練營”怎么能錯過!10月20日,運維組放出了預習作業的鏈接,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永澄老師這次能顛覆我們什么認知。
在這之前,我認為的自律就是靠意志力,為了達到某個目標,完成某個計劃, 強迫自己每天去堅持做的事情,無需別人敦促,自發讓其形成習慣,哪怕這是個很枯燥很痛苦的過程;當然,我也認為自律的人特別了不起,能自己主動支配自己,包括時間和精力;而且他們做什么都很容易有成果,因為他們自律。
在這之前,我認為我不是個自律的人。
聽了這節分享會——永澄老師在朝夕日歷的分享課《走出八大誤區,輕松提升自律》——讓我明白了,原來,我是陷入了自律的認知錯誤,所以我感覺自律是痛苦的,很難做到的。
先來看看永澄老師總結給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自律的八大認知誤區:
1、自律還不簡單?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2、自律就是每天都要做!做一會停一會,那還叫自律嗎?!
3、自律好枯燥好無聊!
4、我也想自律,但是自律會不會讓我沒有人情味?沒有朋友?
5、自律就是自控力,比的就是誰更能控制自己!
6、自律靠的就是意志力,只有意志力強大的人才能自律。
7、我做不到自律,所以我不是一個自律的人。
8、自律強的人,在各個方面都可以做的很好!
很多中招,原來是我誤解了自律,永澄老師說自律其實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沒有遇到問題,根本就不用自律。
但是遇到問題就會產生痛苦,會帶來不適感,恐慌、焦慮、害怕等等!人自然就會選擇逃避,那為什么一遇到問題就會痛苦呢?這個可以用人類行為本質(甜面包熱湯)模型來解釋:
大象是我們的動機,喜歡趨利避害。如果遇到的問題是一個很棘手很難推進的問題,這時候問題就是一個觸發器,觸發器會讓人產生動機,既然是棘手的問題,那大象這個動機自然是選擇逃跑,從而引發出一系列負面的行為,比如逃避、拖延、忽略問題、自我欺騙及情緒波動等等。這時候小我就會獲得一些獎勵,讓自己停留在舒適區,感受停留在舒適區的快樂,擁有不被傷害的安全感!繼而強化了“遇到問題感覺痛苦就逃避”這個觸發器,于是下一次遇到類似問題時,便又會進入循環,不斷被強化。
其實,問題是我們成長的機會。分身術說信念很重要,所以遇到問題我們應該感到開心,因為這能促使我成長,若沒有這個信念,則會導致遇到問題就痛苦,就會想逃避,繼而影響成長。
那么自律跟問題、痛苦、問題和成長之間有什么關系,自律究竟是什么?
自律的定義:
自律是一種有意識的、尊重現實的、承擔成長責任的、把痛苦轉化為快樂的能力,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如何才能自律?
永澄老師給出了自律五個步驟:
1、推遲滿足感,指的是推遲“小我”的滿足感,“小我”的滿足感就是想逃避,不想受到風險;我們可以利用分身術中的方法,積極主動,念起即覺,不要著急評價,給自己下一個定義。如果“小我”的滿足感當時就實現了,那痛苦就會跟隨一身。
2、直面現實。關鍵是告訴自己,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不管我喜不喜歡、愿不愿意,問題就擺在我眼前,這就是現實。
3、承擔責任。承認是自己的問題,告訴自己:是的,無論如何,這都是我的責任。
4、承諾改變。這個現實不管多困難, 我都要嘗試做出改變,短期的、能立即實現的。
5、采取行動。立刻行動起來,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試試看!
后面的4步又構成了“短期自律提升模型”---FACT模型,用好這個模型,幫助快速提升自律能力,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最后,為將自律落地執行,永澄老師給出了我最愛的工具表——《短期自律提升表》:
永澄老師說“分身術訓練營”和“真自由訓練營”共同構成了自律的整個體系,是否真正做到自律也成為支撐您持續高效能成長的最基礎的要素。期待我在“真自由訓練營”中獲得真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