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人想要被別人命令!每個人都想獲得別人的尊重!
? ?這是我養育一個九歲男孩得到的最重要的體會和最慘痛的教訓。
? ?因為,毎每我命令他做某事時,往往會引發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 ?同時,我也看到,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又懶又笨,什么都做不好,而且不會思考,只是等著家長幫助他。這是怎樣造成的呢?
? 我們來想象一下,你是一個孩子,你有一個"命令式"的媽媽,她經常和你這樣說話:
? 1、去刷牙!
? ?2、別忘了帶你的上衣!
? ?3、去睡覺!
? ?4、去做作業!
? ?5、別跟弟弟打架!
? ?6、把盤子放到洗碗池里!
? ?7、抓緊時間穿衣服,否則就沒有時間吃飯了!
? ?8、說話清楚點!
? ?9、把玩具收起來!
? ?此時,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想法?和決定?
? ?你是不是感到很不愉快?無奈?厭煩?生氣?煩躁?
? ?你會不會認為媽媽沒有尊重自己?
? ?你潛意識里想要反抗,不想去做,也不會思考。
? 我們換一個"啟發式"的媽媽試試,如果你的媽媽這樣對你說:
? 1、你想想怎樣才能保持牙齒的清潔?
? 2、想想穿什么衣服出門不會感到冷?
? 3、看看你的日常慣例表,下一件事應該做什么了?
? ?4、你計劃什么時候完成作業?
? ?5、去和弟弟好好商量一下,看看你們怎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 ?6、考慮一下飯后怎么收拾盤子,才會使廚房看起來干干凈凈?
? ?7、看看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趕上吃早飯?
? ?8、想想怎么說會讓別人聽懂你的意思?
? ?9、想想該怎么收拾這些玩好了的玩具?
? ? 此時,你又有什么樣的感受?想法?和決定?
? ? 你有沒有感覺到了尊重,有價值感,會去想問題,想動動腦筋,然后去做。
? ? 當你在思考啟發和命令之間的不同時,你認為哪個對孩子更有力量?哪個更能邀請他們去主動思考并感受到合作精神?
? ?“教育”(education)這個詞匯,來自拉丁文 “educare”,其含義是“引出”,可是太多的成年人卻總是試圖“灌輸”,并很想知道孩子為什么學不會。
? ?太多的父母會告訴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對此有何種感受,以及你該怎么做。把后果強加給孩子,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備心,而非探索式思考。
? 有一個試驗可以幫助你意識到自己是多么容易"告訴"孩子:請你們注意一下自己2周內“告訴”孩子的頻率,每“告訴”一次就往一個盒子內放一元錢,我敢保證,兩周后,你將會大吃一驚!
? 幫助孩子們去探討他們的選擇會帶來什么后果,與把后果強加給孩子有很大的不同。探討要求孩子參與進來,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確定對于他們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們想要什么。其最終結果是專注于解決方案,而非后果。
? ?要幫助孩子探討問題,關鍵是要停止告訴孩子們答案,并且開始問啟發式問題。通過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事?”“什么原因引起的?”“你對此有何感受?”“你學到了什么?”“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想法?”“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于將來?”你就能更加鼓勵孩子,同時也是尊重孩子。
? 當解決方案來自孩子時,或者父母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由孩子選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時,當雙方使用尊重的方式來做決定的時候,孩子們就會體會到有價值的貢獻,能夠很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獨立思考,并能發揮出主動性和樂于實施。
? ? 這就是今天的正面管教工具一一啟發式提問的魅力。
典型的啟發式問題
? 你當時想要完成什么?
? 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覺?
? 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那件事情的發生?
? 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么?
? 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于將來?
? 你現在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什么想法?
? ?之所以把這些問題稱為典型問題,是因為提問時要格外注意你不能有腹稿。關鍵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你會注意到我沒有建議你問 “為什么”的問題。原因在于,“為什么”聽起來像是在指責,并且會招致孩子的戒備。實際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以一種指責的腔調來問。當孩子們覺得你對他們的觀點真正感興趣時,“為什么?”才能起到作用。
? 下面的指導原則會幫助你恰當地使用啟發式問題:
? 1.不要預設答案。
? ?如果你對孩子應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預設了答案,你就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正是這些問題被稱為“啟發”式問題的原因。
?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個人心緒煩躁,則不能提問。要等到你們兩個都平靜下來。
? 3.你問的啟發式問題要發自你的內心。讓你的智慧指導你該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并且要表達出你的同情和接納。
? 運用實例
? ?有一個例子是,一位家長的女兒有一次告訴他,她打算在一次聚會時一醉方休。家長壓制了心中想要說教的本能(這確實不容易做到),說到:“我們來聊聊,你那樣做的原因是什么?”
? 她說:“很多孩子都那么做,而且看上去他們喝醉了都很開心。”
? 家長問道:“你現在不喝酒,你的朋友們是怎么說你的?”
? 她想了想,說:“他們總是說多么欽佩我,多么為我驕傲。”
“你認為你喝醉了酒,他們會怎么想或怎么說?”
? 她在思考之后她說:“我敢肯定他們會感到失望。”
“那你覺得你會怎么想你自己呢?”這個問題顯然讓她更費思量。
? ?她停頓了一下,說道:“我大概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她隨即又加上一句:“我想我不會那樣做的。”
? ? 如果不是家長運用啟發式問題,以及幫助孩子探討她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后果的價值,就強加一個懲罰性的后果給她,比如對她禁足。這很可能會促使她偷偷摸摸地去喝醉,而不是相信她可以和家長討論問題。最大的損失將會是她沒有機會去探討她自己的選擇帶來的后果,去發現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
? ?小結
? ?在利用“積極的暫停”后,配合啟發式提問,可以在真正的溝通中,幫助孩子得到成長。把孩子當成有靈性的人,而不是無知無能的人,會讓家長卸下重擔,讓孩子的靈性真正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