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幾年前,網易老板丁磊殺入養豬業,號稱用互聯網的方式去養豬。
現在看來,丁老板是走在了時代的前沿,幾年之前就提出來「互聯網+」的概念,他加的是「豬」。
當初,網易養豬的新聞被炒的沸沸揚揚。對所謂互聯網企業養豬,很多人看好,也很多人看衰。不管怎樣,整個網絡世界都是關于豬的討論。
到了2016年,網易味央豬上市,一頭豬居然賣到十幾萬元的天價!這豬真可謂是被「吹」上了天,一時間互聯網上關于豬的新聞又是紛至沓來。
<br />
(2)
飛上天的豬,不僅僅只有丁磊的豬,還有雷布斯的豬。
這豬不是雷布斯自己養的豬,甚至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豬,只是雷布斯在闡述他的風口理論時,用了的一個指代。這個風口理論,也被戲稱為「飛豬理論」。
在飛豬理論中,雷布斯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且不說酸葡萄心理的人會說你:飛得高、跌得重;也不說理性的人會質疑:就算是風口,你一定有能力能抓的住么?只說就算你抓的住風口,也可能飛的起來,可是你真的要做一頭豬么?你真的要做一頭豬,而后等風來?
互聯網人都已不想養豬了,而是熱衷于直接做豬?做那一只只等風來、想高飛的豬?
<br />
(3)
其實,除了丁磊的互聯網養豬以及雷布斯的飛豬之外,互聯網當中還充斥著各色的「豬」。
早幾年,團購企業百團大戰,灑下了以千萬計、上億計的自己,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后來,打車軟件火并,也是燒掉幾億、十幾億的資金,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交通出行的便利。再后來,外賣企業的互懟,又再一次投入了以億為單位的鈔票,讓人民群眾能夠足不出戶的吃到價格便宜、量又足的美味餐飲。
看著那些互聯網的商家們,一邊撕逼一邊慷慨解囊,吾等吃瓜群眾一邊享受著實惠,一邊還在調侃:我們要感謝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它們是以怎樣的國際主義精神,不愿萬里來到中國,給中國的企業投資燒錢,改善中國人民群眾的生活……
調侃歸調侃,我們知道那些資本主義不傻,它們燒錢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是,我們也知道我們也不傻,我們心底暗自盤算:它們燒錢的時候,我們用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他們不燒錢的時候,我們就不用嘛!這沒什么的,以往不也是沒有這些產品和服務么?
可是,當我們習慣了買東西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團購,我們習慣了在家里吃早餐的時候就可以叫到一輛車在樓下等著,我們習慣了在辦公室里不出戶就讓美食自動的送到嘴邊,我們還真的能夠回去么?
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千尋的父母(還有其他人),經受不住美食的誘惑,根本停不下來的吃美食,一點點的變成了豬。你不覺得,這個場景,跟我等網民在互聯網中所面對的場景是類似的么?我們看似占到了便宜,不停的吃下資本帶給我們的美食,我們一點點的習慣了那些產品和服務帶來的便利,我們一點點的變成了「豬」,我們就再也回不去了。
互聯網上到處充斥著各色的「豬」,雖然看起來我們依然保持著人形。這些「豬」以為自己很聰明,以為別人是「豬」,而自己不是;以為自己在占便宜,以為別人在傻×的被占便宜。結果呢?
結果是我們這些自以為聰明的「豬」,被那些看起來很傻×的「豬」,給養成了真正的「豬」。而那些傻×的「豬」,最終從我們這些「豬」身上,刮了豬毛,放了豬血,還吃了豬肉。
不禁想問:你是豬么?
<br />
(4)
有一個經典的互聯網戰略戰術,我稱之為「養豬戰法」,是互聯網企業發展中非常有效的戰法。
所謂養豬戰法,好聽一點說,就是培養客戶。
培養客戶,就跟養豬一樣,用資源把豬養起來,讓豬占到了便宜,得到了實惠,享受了便利……等豬真正成為豬的時候,就可以殺豬吃肉了。
我們這些屌絲網民,就是被那些互聯網企業給養起來的「豬」,即使現在不是豬,養養之后,也會養成豬。
這些互聯網的「養豬廠」,在養了一圈豬之后,就會想養更多的豬:或者擴建自己的豬圈,或者兼并別人的豬圈,或者讓別人養不了豬……等到市面上,只有自己養豬,或者自己的豬圈最大、養的豬最多,那么怎么著都可以從這一大圈的豬身上掙到錢,而且是掙到大錢。
想想這幾年的互聯網大戰,團購是如此,打車是如此,外賣也是如此……一茬茬的養豬,一茬茬的并豬圈,一茬茬的在豬身上賺錢。
<br />
(5)
說互聯網上的我們是「豬」,并不是什么貶義。
因為,互聯網上的「豬」們,似乎難以逃脫豬的命運,也很難抵擋被圈養的誘惑。我們本性為「豬」——好吃懶做、好逸惡勞——互聯網只是在努力把我們的本性用到極致。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一些時候,一些情景,選擇不為「豬」而為「人」。我們畢竟是可以有選擇的。
最起碼,我們可以選擇不要吃那么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