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電視了。第一眼,從電視上捕捉到的是陳道明,以為是部老片,片中滄桑的陳道明絲毫看不出他還有當年的模樣,讓我驚嘆時光易老。
這是一部電影,由張藝謀執導的《歸來》。單是一個陳道明,就足夠吸引我的眼球,更何況,導演是老謀子。
陳道明的戲,永遠不在戲里,他將靈魂注入角色中,絲毫沒有演戲的成分,就像匠人的作品,打磨的過程中早已沒有了自己,每一個作品才是他的靈魂歸處。男主角陸焉識,是此片中陳道明的又一靈魂之作。
老謀子終究是老謀子,不僅啟用了老戲骨陳道明,還與舊情人鞏俐再度聯手,成功塑造了一個只念過去不念現在的癡情女子。站在出站口舉著牌子癡癡地等著自己的男人歸來的馮婉瑜,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觀眾的眼里和心里。
一部好的電影永遠離不開時代的背景。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陸焉識被打成右派而被下放到遠方。妻子馮婉瑜一個人帶著女兒艱難地生活著。
多年之后,陸焉識因思念妻女,長途跋涉偷跑出來。豈料,組織已經在陸焉識還沒到家之前就已經找過馮婉瑜母女談話。一心想成為紅色娘子軍主演的女兒丹丹聽信了領導的蠱惑,再加上由于爸爸的身份,在遠方接受勞改這些年來不僅不能陪伴照顧自己,還令她在成長的路上心靈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倔強而叛逆的丹丹對爸爸充滿怨恨,因此在陸焉識偷偷回家即將與馮婉瑜相見的那一刻,遭到丹丹的阻攔沒能相見,隨后,丹丹又向組織告密了爸爸的行蹤,最后,在約定見面的地方,馮婉瑜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夜思日想的丈夫被一擁而上的人們按倒在地,并捆綁帶走。而拼命想救丈夫的馮婉瑜被重重地推到在地上,殷紅的鮮血將地面染紅……
血的代價,可最終他們也沒能見面。女兒丹丹當然也沒能成為紅色娘子軍的主角。
三年后,陸焉識被結束勞改,組織上給予平反。陸焉識風塵仆仆地趕回家里。
推開熟悉的家門,看著熟悉的鋼琴,以及門把手上和鏡面上妻子娟秀的字跡,曾經滄海的陸焉識的眼神里既有內疚又有歡喜。內疚的是這些年來,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自己卻不曾照顧到的妻子和女兒;歡喜的是,終于等到團圓的這一天,而自己的妻子和女兒還都在……
熟料,早已物是人非。當日思夜想的妻子竟然因失憶而認不出自己時,陸焉識只能傷感地扛起自己的行李來到組織為他安排的馬路對面的雜貨鋪隔壁的小屋子。
曾經,回家的夢做了無數次,記憶中的家遙不可及;而今,終于可以回家了,近在咫尺卻不能真正回家。
小屋內破亂不堪,灰塵遍布,而陸焉識的心已經千瘡百孔。好在,這個居所可以一眼看到自己的家和已經失憶的妻子。
為了想方設法治好妻子的失憶癥,為了能夠真正地回家,陸焉識放棄了組織上給安排的工作,每天想盡一切辦法接近妻子,試圖喚回她的記憶。
千方百計找到的老照片,只加深了妻子對年輕時的陸焉識的懷想,卻怎么也不能接受眼前的陸焉識;以念信人的身份,每天準時出現在他們的家里,打開一封封這些年來被勞改時寫下的思念,一字一句地念給妻子聽,妻虔誠地聽著,熱淚盈眶地回憶著與陸焉識在一起的時光,當動情的兩雙手握在一起時、熱淚盈眶地四目交會時,妻子的猛然驚醒讓陸焉識再次成為妻子眼中的陌生人時,陸焉識的心是酸楚的,而他清楚地感覺到妻子當時的幸福的淚水……
當馮婉瑜收到遲來的丈夫5號回來的信后,陸焉識以為這次他可以真正地歸來,當他容光煥發地出現在妻子面前的時候,舉著“陸焉識”接站牌的妻子眼神依然投向已經空無一人的出站口……
原來,她的陸焉識只在她年輕美好的年華中,并沒有被時光帶走……
于是,每月的5號便是陸焉識陪伴妻子接陸焉識的日子。
這一天,馮婉瑜精心梳妝打扮,動也不動地舉著寫有“陸焉識”的接站牌,眼神在人群中來來回回地找尋著,直到工作人員關上了出站口的大門。
一直守在身旁的陸焉識,仿佛已經忘記了自己就是陸焉識,他的眼神也專注地和妻子一起投向人群中……
他們兩個都在期待那個歸來的人。
對于馮婉瑜來說,心愛的丈夫即將歸來;對于陸焉識來說,妻子是否能夠與他相認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已歸來;重要的是,他已守候在妻子的身邊。
一年又一年,風霜已經染盡黑發,而每月的5號,出站口依然有等待歸來的愛情守望者的身影,還有他們熱切而平靜的目光……
整個影片沒有濃重的色彩,也沒有刻意的渲染。如同那個時代的人們,經歷歷史和講述歷史時,既有對宿命的認同,也有對不公的隱忍。只是隱忍。
也許,最終他們已經懂得,經歷過萬水千山,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們從不懷疑,那個時代的真愛,無論經歷怎樣的動亂和浩劫,它都始終在人們心中,從來沒有動搖過。
也許,這就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