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貨幣領域,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一定是在保證去中心化與規模擴展之間的矛盾。
隨著新愛好者被這項可以解決技術吸引,并且不斷涌入這一領域,這兩個目標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引人注目。
為了強調這一問題的緊迫性,許多研究人員正著手研究在去中心化——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浪潮中的關鍵非金融因素激勵——當越來越多的用戶產生時,能否與技術的擴展能力產生一種平衡。
康奈爾大學研究員Adem Efe Gencer在接受采訪時深入淺出地解釋了這一困境:“區塊鏈的吸引力背后的關鍵推動力是存在于最低信任關系實體中的權力分散。但在規模與去中心化之間存在根本上的緊張關系。因為雖然我們知道如何擴展規模,但規模解決方案可能需要以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為代價”。
而這一困境隨著最受歡迎的區塊鏈不斷增加的采用負擔下,用戶面臨的交易積壓加深和交易費用增長的問題日益嚴峻。對此,許多人懷疑區塊鏈是否值得它目前受到的關注程度——或者說,它是否是另一種被過度炒作的技術,人們對它的期待其實超過了其本身實際用途。
關于這一點,有一些正在開發中的解決方案,比如比特幣的閃電網絡(Lighting Network),不過仍有一些需要權衡的地方。
Gencer的新論文以及其他人最近發表的文章中,探討了最受歡迎的區塊鏈是如何去中心化的,以及未來,在被擴展規模的新技術所產生的控制力取代時將會有多大的抵抗力。
在比特幣社區關于如何克服這一問題的辯論中,研究員分別強調了各自發現的不同可能的解決方案:鏈上、鏈外、以及共識協議層面。
去中心化程度?
在論文中,Gencer和他的合作作者旨在“科學量化”比特幣和以太幣網絡的去中心化。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論文整合了一系列度量標準,包括一個網絡中有多少位礦工(網絡上使用計算機硬件訂購和驗證交易的利益相關方)、多少個節點、跨網絡發送區塊所需的帶寬等等。
查閱這張巨大圖解可能有助于研究員解決可擴展性問題。Gencer在采訪中表示:“雖然我們知道如何擴展規模,但規模解決方案可能需要以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為代價。”
考慮到這一點,這項研究在“不同規模擴展提案的可行性”方面得到了一些啟發。例如,作者發現,區塊大小可以增加至1.7次,以改善鏈上規模,某種程度上不會損害去中心化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Gencer及其同事的發現在社交媒體上也看到了激烈的爭論。因為在比特幣等系統中,去中心化是一種非常難以測量的復雜特性,許多人認為,為了得到全面的圖解,其它的去中心化因素也需要考慮在內。
規模‘三角形’
去中心化技術非盈利組織OkTurtles 的創建者Greg Slepak于上周在arXiv上發布了另一篇探討該問題的備受關注的論文。
該論文利用三角形描述了擴展性問題背后的“基礎理論”(同為研究員的海洋協議創始人Trent McConaghy也獨立提出了這一想法)。
三角形的每一頂點代表了區塊鏈所需的三個性能之一——規模,支持大量用戶的能力;去中心化,沒有實體可以控制這一系統的狀態;以及共識,每一節點關于交易有效性方面的協議。
正如三角形中一條邊僅能連接其中兩個頂點,區塊鏈開發者也僅能聚焦并且成功實現對于去中心化區塊鏈來說必要的三個特性的其中兩個。例如,區塊鏈開發者可以實現具有規模和共識的系統,但這將以全部的去中心化為代價。
目前,Slepak的研究相比Gencer要更樂觀,因為這篇論文聲稱,有證據表明閃電網絡等鏈外網絡可以避免這一必須進行取舍的三角形情況。
論文中主張,要實現這一點,比特幣的閃電網絡等鏈外解決方案可以放寬對共識的定義。不再要求節點保存系統中發生的每一次交易,節點只需跟蹤用戶在“特殊時刻”請求的某些交易。
Slepak認為他的研究用更正式的術語描述了比特幣存在多年的規模爭論中核心的取舍問題,他表示:“對我來說,關于比特幣的區塊大小的爭論的研究非常重要。
基礎層面
與此同時,倫敦大學學院博士后研究員Shehar Bano也在研究規模擴展/去中心化的難題,但正如上文所言,它與每個特定區塊鏈的共識協議有關聯。
Bano在名為《知識系統化》的論文中,整合了大量不同的共識協議,包括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比特幣所使用的)和權益證明(proof-of-stake),并進行比較,從而找出發展需求。
Bano表示:“研究員接下來可以觀察并思考,‘哦,我可以這一點有所貢獻’或者‘這里有些歧義’。”
盡管這篇文章探討的范圍很廣,但去中心化是Bano在與CoinDesk的談話中討論的主要話題之一。她說:“因為在某些區塊鏈中出現的情況是,當系統是去中心化的時候,可能由于管理結構或協議特性的原因,集中化的情況會再次出現。我們可以在比特幣采礦中看到。”目前在其中三個池占有大約56%的哈希權利。
Bano認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將取決于更好的共識協議的開發,她總結道:“其他的功能實際上是蛋糕上的糖衣。共識協議則是蛋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