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復利模型了解得越多,對生活的真相又更為貼近了一些。
第一次看《3 Idiots》的時候,讓我回想起高中時候第一次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
又讓我回想起2014年在印度的旅游的一個月。
窮困與種姓就這樣一代代遺傳下去,無法突破。
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只要整個人類社會的價值與資源分配平均的體系
沒有經受戰爭或者大政治變動造成的重新洗牌。
由于資源的可復利性,無論你用蒙特卡羅算法模擬多少次,資源就是會向頭部集中。
如果將這個趨勢平鋪在代際中間,你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的原點都是不樣的。
真相或許就是,你的這一代,是為了將你父母的落下的差距補上。
并且,你還需要為你的下一代去鋪路。你未完成的積累,你未解決的問題,
只會遺傳給下一代,他們再接著上路。
父母的差距是最難彌補的。
作為80后,身邊不缺乏沒有在2000年買房的朋友與同事,
社會資源,頭部轉移,總會是有一個機會窗口,每一年都在逐步收細。
想想如果父母沒有在合適的時候,投資了那一筆房產。
我估計每一天的生活,還是生活在對房產的執念當中,而無法靜下收來,好好學習。
而到如今,自己作為父母,我就會發現,
其實自己做的每一步,都需要考慮到下一代,
而且你需要不停努力,否則重大的里程碑留到下一代的話,
那么,可能他在日后,需要比你多窮盡10倍的努力,才能平抑你在現階段留下來的遺憾。
所以,每天真的有值得閑下來的邏輯嗎?
越到為人父母之后,我就越理解到背后的原因,每每在休息與休閑,
都只為了對沖掉疲勞與緊繃,而努力/休息的比值,
無論如果,都需要長期保持在高水平,而不能停下來。
因為,你給出的養料有多充分,決定了下一代是有否有閑去學習甚至被植入正確的信念。
將人的大腦當作是一個大樣本,優秀的頭腦里面含有最正確的信念。
想要從當中找到這些信念,也是服從正態分布的。
真正有能力的大腦只符合標準9的偏差,位于頭部的小數派。
要找到他們,需要付出不匪的代價。
并且在同儕壓力中給出正向引導他們成長,
用圈子的力量同時將價值放大,用情感去聯結那么優秀的長板們,價值才能迅速放大,
形成“大木桶”。
根據這個邏輯,為什么“學區房”的價值會一直生效,
其實的原因,應該就是“花錢”,是快速揉合些重要要素的Total Solution。
更可怕的是,只要是生命仍然有老化迭代的需求,
那么這樣需求,就還是永續存在,以一個小孩子18年的標準化考試之路來思考,
投資“學區房”,仍然是一個資產保值的最佳辦法。
當“學區房”漲得有多高的時候,各種抑制與試圖平權的政策出來之時,
反而是給予你正確的信號,這里原需求正在被壓抑,熔巖只會在其它的火山口爆發出來,
而不會一直留在地底或者減退。
社會的最大價值,己經從冒險或者行動轉變為信念與認知的差距。
這個社會最正確的認知,才是最具有價值的。
比如,你看到北上深變態高的房價,作為直覺經濟學家,你可能認為在驅逐人。
你會選擇退居二線城市,逃避高房價。
也有人認知不同,讓為高房價篩選后,剩下的精英,才更具有合作的意識與通盤考慮的能力。
沒人知道哪一個信念是真實,理性思考過的,更可能的是后者以51%險勝49%概率贏下來。
但是復利下來,兩者的差距,可能是云泥之別。
回過頭來想,人的一生,根據復利模型。因為起點中的細小差別,會讓人走得比較慢。
但是,真實世界可能是,那些走的早的人,可能走的方法一樣不對,成長的路徑也會有停滯。
所以,更好的心態是,接受那些比你強的人,明白到有些差距可能窮一生也無法消彌。
包容那些比你弱小的人,理解到每個人的成長的因緣際會會有差別,而形成差距。
對待自己,要始終明白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定位到自己在人生所處的階段。
必定會有迷惘還有焦慮,這時候,過來的人經驗,就是你手不釋卷的最佳補充品。
正確的信念在哪里,哪里就值得你去學習與努力改變自己。
每一次學會到新概念,每一次就意味著去推倒過去的自己的信念,
不用力,不重復,不干預打斷,就不會結束循環。
我們竭力讓自己每一天進步。大腦希望一切保持穩定。
相反的兩股力,每天都在頭腦里面斗爭,妥協的最后,只有兩種結果。
漸變式的進度,
放棄抵抗=昨天的套路。
人生就是這樣的抗爭過程,也真是人類天性中不喜歡的特性。
自我意識的生長需要逆人性,
所以,接受成長的最好方法,還是要堅持改變,讓改變與漸變成長習慣。
才是持續復利的正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