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的讀書會讓我忍不住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在讀什么?
我非常喜歡看書,而且內容也很廣泛,歷史、地理、散文、心理學、哲學、小說、科幻、物理、暢銷書等。記得讀研究生時候,專業課的書不怎么看,反倒是老師推薦的七七八八的書看了不少。還為此自我懷疑了很久,覺得自己不務正業。現在發現,單看這些七七八八的書,讓我在閑聊的時間里面也收獲了不少粉絲。可是,書真的不是讀越多越好。
你為什么讀書?
讀書是為了用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讀書,我其實也是。有時候只是看到有人推薦,或者只是逛逛圖書館,隨手就選了一本書回家看,并沒有太多想法。可是最近刷新的讀書法三觀讓我意識到,讀書其實也是需要有目的性的。沒有目的性的看書,很容易把好書當成了廁所讀物,浪費了時間又消耗了注意力。
讀書,其實就是為了用。好的閱讀能力,就是能從書中找到問題的解法。很多純文學作品其實很值得細細品味,慢慢解讀。但是我相信還是有一大部分人,是需要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不只是為了消遣休閑。所以當我們帶著目的性、有針對地讀書時,效率其實是最高的。好的書看完以后是需要應用的。
如何應用?這里可以參考xdite推薦的讀書法:善做提取練習。比如需要學習新領域,可以針對書中的辦法直接實踐,并檢驗效果。在檢驗的過程中,自己會對書中的套路進行總結和提取,形成自己新的套路。
建議同時買很多不同人寫的書,看過之后你會發現大家對一個領域的某個問題有比較一致的看法,那么這些就是基礎部分,可以少花點時間檢驗,直接用。其余大家各說各的部分,可以選一些來驗證看是否適用于自己的問題。
怎么樣讀書才是正確的
關注目標,進行搜索式閱讀
我的老師以前總說我學習不夠系統。讀書也是,我看書總是從第一頁看到最后一夜,并且把書中自己認為是重點的東西全部記在筆記本上。看完以后記不住整體,只記住了里面的細節。雖然有時候靠這些細節可以跟人胡扯,但我也很清楚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
那么要如何讀書姿勢才正確?很明顯要帶著問題讀。開始閱讀以前,先把想了解的問題記下來,搞清楚閱讀的動機,然后開始翻書,找出里面與自己的問題相關的解答。就像英語閱讀理解考試時候的解答技巧那樣,不是先通讀文章,而是從問題入手,帶著問題搜索文章,快速找到答案。將找到的答案記下來,標注頁碼,以便第二次細讀的時候回看。
翻書閱讀過程中如果有跑偏了,那么可以重新回到問題和動機上。時刻保證自己在正確的道上。建議先看目錄,以及作者的前言。這部分通常是作者對全文的綜述,方便我們形成系統性印象。
不懂怎么挑書?
有的書根本不值得認真看,有的書卻需要認認真真反復看很多次。在上述步驟中,如果發現書里面沒有自己問題的解答,那么很可能,你想解決的問題,在這本書里并沒有解答。有可能你選的書根本不值一看,也有可能不是書不好,只是你用錯了方向。
關于如何選書,網上有很多解答,簡要羅列如下:
- 看書的作者:最好找業內大神的書,最好能教大家套路的書。
- 看出版社:好的出版社有比較強大的編輯團隊,來保障出版的書是有品質保障的。
- 看參考文獻:寫出一本能說服人的書很困難,作者需要同時參考相關內容的各個方面,才能從中客觀的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一點就看參考文獻的多少和質量。
- 多試幾次,就會提高自己選書的能力了。
工具書如何閱讀?
分塊閱讀工具書
工具書的閱讀其實可以用跳讀的形式進行,需要什么問題了直接找答案。有的類似理論教學的工具書則可以分塊讀,把相同內容放在同一時間段里集中解決。
我們大腦在處理同一信息的時候是效率高的,如果要切換到不同的且互相有干擾的模塊,則會降低效率。分塊閱讀就是為了提高閱讀速度和吸收效率。
部分工具書比如單詞之類的,無法閱讀,只能靠背誦。因為單詞是語言的基礎,沒有單詞就無法網上構建自己的新語言系統。
說了這么多,關鍵還在實踐,牛人的方法始終還需要自己通過實踐來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