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uble 2
麻煩的2歲——又或者叫第一叛逆期。孩子開始與父母對抗,各種不接受指令,各種反抗發脾氣。在父母眼里,這叫“我的乖寶寶變了”,恐慌、憤怒、無奈的情緒縈繞于胸中。
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看這件事呢?
可能是:
“爸爸媽媽,我長大了!我有自己的想法了!”
“請你尊重我的想法!”
“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希望你不要把我當成你的附屬品!”
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臆測,未必孩子心里就是這么想的,但起碼,我曾這么想過。
哲學里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
如果那個哲學家沒騙我們,叛逆期的出現也是有其合理的原因的。
有心理學家認為,叛逆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產生的必要過程。我們人的心理發展,從一開始是共生期,沒有你我的概念,我與世界本為一,我即是世界,世界即是我。后面就分化為我與非我,再后來才出現我和你。
而叛逆期的出現,也是孩子脫離共生期的一個嘗試吧,“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意思、感受!你說的不等于我想的,我不要屈從于你的意志!”所以才會出現父母說坐下,孩子就要跑;父母說要懂禮貌喊叔叔阿姨,孩子偏不要說;
其實所謂的對抗,是孩子在探索自身的邊界,到底我的意識,我的權限可以到什么范圍,也是在測試父母能夠給到他的空間到底有多少。不斷地沖擊父母的底線,才知道哪里需要停下來不能再往前一步,不然后果很嚴重。
轉眼間,我家大女兒曦曦也到了2歲7個月了,最近越來越感到她自我意識的突顯。
這兩天我們一家四口都生病了,流行性感冒,我咳嗽、喉嚨痛和流鼻水、曦曦咳嗽、妹妹悅悅流鼻涕、太太全身酸痛。于是想把曦曦送回爺爺奶奶家住幾天,好讓太太可以休息兩天,恢復一下身體。我們嘗試著去詢問曦曦是否愿意回市橋,一開始太太只是詢問她愿不愿意回去找爺爺奶奶玩,曦曦一口就回絕了,說要在麗江。我突然覺得應該對孩子坦誠一些,就說爸爸媽媽都生病了,需要多一點時間休息,所以想曦曦回市橋和爺爺奶奶住兩天,好讓媽媽身體得到恢復。這一次,曦曦猶豫了一下,沒有馬上回絕,然后說了一句我要玩玩具。太太馬上接著說當然可以啊,你可以帶玩具回市橋玩的。之后曦曦才“嗯”了一聲,算是答應了。
可是,到奶奶真的來到麗江,準備要接她回市橋,再一次問她時,她卻說“曦曦也咳嗽了。”還現場咳了兩聲來證明自己真的咳了。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說,“我現在不是很想回市橋了。”最后媽媽答應給她幾顆紅棗讓她在路上吃時,她就愉快地答應跟奶奶回去了,直到我送她出去坐電梯,她也是一路“bye bye~”。
回到市橋還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們,說“我和奶奶到市橋了!”電話里沒有任何的鬧情緒,很平靜。盡管我和太太心里都覺得對她有很多的歉意,可是電話那邊的曦曦已經能夠跟我們聊電話,并有一些簡單的問答,心里對她的成長有著無比的喜悅。
曦曦在2歲多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當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時,不哭也不鬧。孩子沒有選擇對抗父母,我猜是源于父母的尊重。而孩子對抗父母,往往是處于過多地被父母的意志所壓制的后果吧。
高中物理不是說嘛,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