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當她處于饑渴的狀態時應該會陷入低泯不振、渾渾噩噩的消極狀態才是,而如果饑渴的程度適當的時候,其激發出的能量應該又是巨大的。再升一級來談,如果一個人適當的產生知識饑渴之時,其激發出來的能量有時會超于軀體的饑餓與困乏!往日里,一頓不吃就會感覺餓死的人和一日不午睡就會困死過去的人來說,這些因困或餓所導致的痛苦將不復存在!因為,她此時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的知識營養的汲取之中,而將餓與困完全置之度外。這種感覺,有種高考或每一次重要的考試時出現的境界相似,例如平時里不抓耳撓腮就難受的不行的人在高考考場時,他可能除了手在拼命忙于答題之外,其他身體部位都會靜止不動,甚至走出考場時才意識到大腿和腳有些麻。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有沒有這種類似的體會。
之所以如此難得的描繪的如此清晰,是因為這種感覺正是我今晚切身體會到的,因為我就是上文所說的一頓不吃會感覺餓死、一覺不睡會感覺困死這類人之一。
由于國慶七天假沒有讀書產生的知識饑渴,使得我今晚從六點左右開始沒吃沒喝沒補覺全神貫注、集中精力讀書或看文章到此刻(23:03)。而且,這種感覺很美妙,讓我充滿了自我提升的成就感與對明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渴望感。
這種感覺,算是我第一次體驗,但是我知道它卻要遠遠早于今日。而我又是從何而得知對于讀書充滿饑渴狀態時效率更高的觀點呢?
是張五常老先生(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在他的很多本書里以及很多演講的場合里都多次提到過。他主張讀書與閱讀在饑渴狀態下效率更高,并不是時時刻刻手捧一書就是好的。由此可見,偶爾的不讀書是促進更好的讀書的一種不錯的方法。
由此我認為這種方法還可以延伸到更多領域,如果此刻您正處于失眠狀態,別怕,既然睡不著,不如起來讀讀書或做點其他,說不定,不一會兒大腦自然會產生睡眠的“饑餓感”;如果此刻您對手頭的工作不想做,別急,不如放一放,干點其他,說不定,不用多久,您就會心生出強烈的處理它的“饑餓感”,因為適當的饑餓感還會催生出更多解決辦法或者更容易集中精力一口氣去做完;如果此刻的您對正在追求的心意的對象難以搞定時,別慌,不如放一放,干點其他,說不定,沒有死纏爛打之后,對方會頓生一定程度的“饑餓感”,再回頭搞定他/她比一直縈繞在她/他身旁更有效……
其實,再一仔細琢磨人為的創造的這些“饑餓感”不是真的“饑餓”,而是一定程度上的“領域放松或休息”。因為,日日捧書,對一些人來說就會心生厭煩,雖然眼睛好像在看,但是大腦已經惦記其他了。同樣的,對待一項工作一時沒有想法時,干點其他,一方面是讓大腦休息一下,另一方面也是自主創造大腦發散思維的方法,如此,就會因為干其他事而收獲了此事的解決方法。
最后還想補充一點老生常談的體會,以結束本文,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本小文對您也會有所啟發:
知道了,不一定就會受用,因為這兩者之間還有一座橋梁,是踐行。這讓我收獲一個啟發,就是,當感覺別人說了一個道理而自己認同或者好奇時,不如身體力行按照對方說的或講的去做一做試試(前提這些道理鼓勵做是不違法、不違規的事),因為真正試行之后,才會知道對自己是否真的有用!